杨志剑从未料到自己会因为一条朋友圈“火了”。
作为重庆合川区蓝天救援队队长,今年2月,他前往土耳其参与地震救援。到达震中区域的第一晚,他到当地一家超市购物,老板不愿收钱。
他也不同意,“不收钱我就不买”。临别时两人合影留念。
他将这张照片发在朋友圈,经媒体报道后火上热搜。杨志剑还没回国,他的名字便被国内人熟知。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没想到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他说。
如今,距离土耳其地震已10个月,他仍会想起救援时的一幕幕。他玩笑般地说:“如果机票免费,肯定要再回去看看。”
杨志剑的朋友圈。图/受访者提供
【1】救援
2月6日,土耳其发生两次7.8级地震。重庆市蓝天救援队收到消息后,立即派出16名队员赶赴灾区参与救援,杨志剑是其中之一。
刚抵达马拉蒂亚时,他与队员乘坐大巴去往震中。他观察车窗外景象发现,越接近震中城市就越混乱。道路开裂、房屋坍塌,地上全是砖瓦和物品,人们无序走在空旷的大街上。
目睹这幅场景,他们来不及休息,立即投身救援。
地震的惨烈程度,超出了他的想象。灾难发生时,许多居民仍处于熟睡状态,来不及躲避就直接被埋。而跑出来的居民在回去拿东西时,第二次地震发生了,不少人没能出来。
一开始,当地官方对蓝天救援队这支民间队伍的能力表示怀疑,第一天只派给他们23个点的搜救任务。当蓝天救援队的一名队员通过设备搜救到一名幸存者,队员们感到振奋,“大家内心都很激动,希望有更多的奇迹。”
第2天他们的任务量暴增,搜救点任务达到133个。杨志剑变得更忙碌了,休息时间也变少,有时候就1小时,睡在路边临时搭建的帐篷里,靠着木柴点燃的火堆取暖。
2月份的土耳其,室外气温达到零下十几度,很多幸存者因为失温坚持不了,加上灾区仍有余震,各方搜救更为艰难。杨志剑经常冻得浑身发抖,从房屋残骸中走出,倚着火堆取暖,再喝口冰水,稍作休息后又继续作业。
土耳其强震发生后,该国东南部及其周边地区已至少发生185次余震。为检测余震,通常会在搜救点旁边放置水瓶,但水瓶里的水不一会儿就结冰了,没办法判断。
附近的老百姓自发带他们去还有人被掩埋的地方,只要生命探测仪发出警报,杨志剑便跟着队友们开始挖掘。废墟下的救援空间狭小,他通常只能侧着身子,斜着钻进去,徒手挖出通道。部分空间上方缺少钢筋、预制板等支撑,无法贸然进入,只能依靠机器。
搜救过程中,他总能听到有人往废墟底下大声喊着一句土耳其语,意思是“里面有没有人,能不能听到。”他默默将这句话记了下来。每次挖掘时,脑子里回响着,希望能有人给予他回应。
杨志剑等在地震现场救援。图/受访者提供
杨志剑始终记得一次救援。
队员们刨开废墟后发现了一名妇女的遗体,将她的身体翻转过来,只见她身下牢牢护着两名幼童。这一幕让所有人都停下了手上的动作。他们知道这位母亲直到离世,还在用柔弱的身体保护着两个孩子。
附近的居民已是泣不成声,杨志剑和其他蓝天救援队员们也流下眼泪,默默脱帽,向这位母亲与她的孩子们致敬。
【2】友谊
水肿疲惫的双眼、泛红干裂的皮肤。不知道连续挖掘了几个小时,在零下十五度的风雪中,杨志剑仍在一片废墟上进行搜救。
在土耳其的一周,杨志剑跟其他国家救援队几乎没有交流,因为所有人都在抢时间,再加上语言不通,不能占用翻译的时间。多数时候他都“埋头苦干”,他也没想到,能跟当地的居民建立友谊。
到震中马拉蒂亚的第一晚,队员们忙着救援来不及吃饭。他走了很久的路,终于找到一家还在营业的便利店。他买了点面包、巧克力,拿着这些食物去收银台付钱,老板拒收。
虽然不懂对方的话语,但从肢体交流中,他们能感受到对方的善意。杨志剑婉拒了老板的好意,并让翻译解释“不收钱,我就不买东西。”最终两人一同合照,留下了纪念。
让杨志剑没想到的是,这张合照经媒体报道,登上国内各大平台的新闻热搜。
“我也觉得非常意外。很多人都说我火了,出去吃饭也经常被人认出来。本来是我自己比较感动的事情,被大家知道了,产生了共鸣。”他说。
他还学会了许多跟当地人打交道的新方式,比如拿着烟跟人说“smoking”,彼此交换香烟以示友好。
为表达友好与留念,不同国家的救援队队员会交换随身物品。当地应急管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比画着手势,指着他的队服,又扯了扯自己的衣服,想要跟他交换。也有其他工作人员扯下自己臂膀上的徽章,换回了蓝天救援队的徽章。
回去之后,杨志剑把这些纪念品裱了起来,贴在墙上,满满的。
他记得救援期间吃得最好的一顿,是当地的硬面包加土豆泥。记忆最深的一餐是从震中回到伊斯坦布尔时,在一家中餐厅就餐,队员们将桌子上的菜吃得干干净净,他干完了三碗米饭。
一周时间很快就过去。他犹记,启程前往震中时,土耳其居民用不标准的中文大喊“加油”;离开那天,当地一指挥官用力拥抱队员,土耳其军方站成两排以最高的礼仪送别,掌声不断,直至救援队的最后一个队员坐上飞机才停止。
飞机落地重庆后,他拉着队员们直奔火锅店。回合川见到妻儿的那一刻,他彻底得到放松,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才把身体缓过来。
距离土耳其地震已过去10个月,杨志剑仍牵挂着那片土地,“土耳其地震的救援,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只有珍惜当下,珍惜周边的所有人,好好生活。”他说。
杨志剑与他国救援人员交换臂章后合影。图/受访者提供
【3】坚持
杨志剑不想当英雄,也没有被救援的经历。2015年,他还是某物流公司的区域经理,工作朝九晚五,较为清闲。
他既不爱打牌也不唱K,每日下班后就陷入游戏世界。可服务器一关,“就啥也没有了。”
他觉得不能再这样过下去。朋友提议加入救援队,他一听来了兴趣。投身公益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大家不为名利,老了还能一起回味。年迈时,或许也有熠熠生辉的故事值得纪念。
当时合川区尚无民间救援力量,于是他和两个朋友找到重庆蓝天救援队,选择加入。
训练基地在距此300多公里的万州。每当有勤务、活动或是训练,他需驾车来回12个小时。尽管舟车劳顿,他却觉得日子充实。重庆蓝天救援队的督导官怕他辛苦,建议他在合川组建蓝天救援队。
2016年8月,经合川区民政局批准,合川区蓝天救援队正式成立。
队伍筹建初期只有3个人,没有像样的场地,没有充足的资金。杨志剑找到小区开发商要来仓库当场地,队员们自费买队服、买设备、请教官。
2018年,有位老人坐在栏杆上,不小心翻到水里,被杨志剑救起。因见义勇为,他得了十万元奖金,他把奖金也投入救援队中。
为打出合川蓝天救援队的知名度,起初救援业务较宽泛,“只要是老百姓有需要,我们都会去帮忙,免费拖车等琐事也去。”有事没事,他们便穿上队服,有人问起就“自报家门”。
渐渐大家知道在合川有个不收费的救援队伍,开始逐渐信任他们。出租车司机接到他们,摆摆手,不收钱。特警、政府员工、私企老板等,越来越多人加入救援队。
当救援队队长不赚钱,又容易影响工作。杨志剑的妻子觉得丈夫不务正业,并不支持。两人吵过大大小小的架。领导见他整日忙于救援,对他说你不适合干这份职业。
这些事使杨志剑压力倍增,打算放弃。
被帮助过的人开口挽留,“有什么困难,大忙帮不上,小忙肯定全力支持。”杨志剑想起家属们跪到面前感谢的画面,他明白他们的需求。有些事官方没法处理,虽然有商业打捞,但没钱的人怎么办?
一想到这,他咬咬牙,还是坚持下来,一坚持就是八年。
后来队伍发展起来,队员们的精力却有些跟不上。结合团队的经济状况和当地情况,合川蓝天救援队主攻两个方面,溺水打捞和地震救援。
救援队介绍。图/九派新闻 杨冰钰
【4】纯粹
2017年的九寨沟地震,是杨志剑第一次参与地震救援。
7级地震伴随着山体滑坡,杨志剑等人驱车为滞留游客运送物资。山上的落石挡住道路,铲车“轰隆隆”前进,挖出救援通道。
正当他所在车辆通过时,前方车辆突然熄火停下。不一会儿,杨志剑听到类似鞭炮声音,打开车窗一看,灰尘和落石扑面而来。
慌乱中驾驶员重新起步,车内混乱一片。他们刚离开落石区没几秒钟,一块大石头落到刚停车的地方。到达目的地后,驾驶员从座位滑到地上,脸色发白。
此后杨志剑知道,救援一旦走山路,必须派安全员提前观察,前后车辆也要保持间距与通行间隔时间。
水域救援也在一次次“实战”中积累经验。队员们自嘲,救援分淡季和旺季。每当夏天就“一单接着一单”,往往这位还没救上来,下一个已排在后面。
家属们送来的锦旗挂满两面墙,随便一指,杨志剑都能说出准确的时间和救援经过。八年下来,救援现场的视频和照片占满内存,他舍不得删除,“每次救援都有令我感动的地方。”
合川蓝天救援队仓库。图/九派新闻 陶梓童
老设备也舍不得扔。一个船外机从建队开始用,一艘船跟了救援队5年。队员们把这些设备当成警犬与兄弟,尽管无法再出征,它们仍被安置在仓库中。
身为队长,他这些年为队里操劳不少,30多岁的他摸了摸自己稀疏的头发,惋惜般地叹了口气。他的这一举动,引得队员们哄堂大笑。
队员们气氛轻松,没有层级区分,像朋友一样。闲暇之余,常聚在一起。杨志剑说,除了在救援现场必须喊他队长,平时可以开任何玩笑,“喊我小杨都行。”
如今合川蓝天救援队救援技术成熟。杨志剑希望,能把高校队发展起来,身体素质过硬的大学生可以作为后备力量,参与寻找走失老人等市内救援活动。也可以开发课件,参与物资整理等后勤工作。与此同时,他们掌握了救援知识,说不定能用在合适的地方。
救援队的发展逐渐稳定,这让他感到欣慰,他可以空出时间,把一部分精力放在家庭。妻子也慢慢理解、支持他的事业。儿子已6岁,每次分别时都会好好告别,叮嘱爸爸随时报平安。
辞去物流工作后,杨志剑曾转行做货车司机、建材老板等。如今市场不景气,他准备再次就业,挑起养家糊口的担子。而更远的未来,还来不及计划。
“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情,社会组织越纯粹越好。搞救援必须要想清楚,是你愿意,而不是为了什么。”他说。
九派新闻记者 杨冰钰 陶梓童 重庆报道
编辑 刘萌 肖洁
【爆料】请联系记者微信:linghaojizhe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