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山势雄伟,地形复杂,因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历史而蜚声中外,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片红土圣地上,坚守着一支“模范消防大队”——井冈山市消防救援大队。
2003年,井冈山市消防救援大队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井冈山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今年是命名授称二十周年。一路走来,这支队伍沐浴党的关怀、紧跟改革步伐,从“橄榄绿”蜕变成“火焰蓝”,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传承红色血脉、永葆归零心态,以“守星火之地、立忠诚信仰、扛模范旗帜”的使命担当,忠诚守护着“天下第一山”。
传承——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井冈山市红军北路消防救援站位于井冈山风景区核心区,背靠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四万八千余名革命先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大队全体指战员在井冈山精神的浸润中,早已将“传承红色基因、当好红军传人”的信念宗旨深入骨髓。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永远记得下队时班长给我盛的第一碗红米饭。”2008年在井冈山当兵锻炼的欧阳兆军,2021年担任井冈山大队大队长。吃一顿红米饭、听一堂红军课、读一本红军书、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扫一次烈士墓的“六个一”革命传统教育几十年如一日,这既是大队管理教育的“传家宝”,也是理想信念的“长明灯”,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指战员争做井冈山精神的“播火者”。
在大队革命传统教育室,“一日井冈兵、一生井冈情”格外醒目,一茬茬离任指战员用感言感想记录了对井冈山的深情与留恋,扎根井冈山、奉献井冈山成为大家一生引以为豪的印记。在传统教育室内,摆放着许多关于井冈山的红色书籍,指战员们倡议发起“井冈蓝·阅马”党建活动,时常在这里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让红色薪火得以代代相传。
守护——让红色防线代代稳固
上世纪20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在井冈山艰辛探索、浴血奋战,彰显了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扛好旗、守好山,是对革命先辈的最好传承。井冈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1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同时次原始森林面积达7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以上,每年接待游客1000多万人次。守护“天下第一山”,是全体指战员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队投入200余万元建设“智赣119”智慧消防大数据应用平台,通过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22处国家级、部分省部级文博单位安装583个监控点位,13个智能感烟探头,5个设备监控点位,对旧址旧居实现24远程监控,实现消防设施状态感知、火灾精准化防控、火情研判预警和灭火快速联动响应,之前的“双脚丈量安全”也转变成“科技保障安全”。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广场北侧,“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志愿消防队”不久前揭牌成立,这是全国首家博物馆志愿消防队。“为了更好地守护红色遗存,我们联合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市公安局等9家单位组建安全治理‘党建联盟’,将分属各单位的接警调度、安保调派、医疗急救、消防巡查等职能集中统一,更好地服务来山群众。”政治教导员张伟介绍到。
与此同时,大队全面加强乡镇消防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行政府专职队“三员一队”的新模式,大力开展“一警六员”和“消防五进”活动,构筑人人参与的“红色防线”。
为民——让红色江山代代安宁
“红警车,119,群众有事不用求;消防兵,像红军,全心全意为人民……”不知何时起,井冈山传唱起了这首歌谣。
在大队荣誉室内,既摆放着许多荣誉奖状、奖章证书、鲜红锦旗,这些既是大队历史的光辉见证,也激励着一代代的指战员奋勇前进。2014年,杜鹃山索道轿厢坠落,指战员果断决策,成功营救5名轿厢坠落被困游客,有序疏散219名被困遇险游客;2015年,八面山路段一客车坠崖,指战员垂直索降、险象逆行,38名被困乘客被全部救出;2022年,驴友山中迷失,指战员深入大山、连续奋战,确保17名游客无一人伤亡……荣誉不是休止符,成绩不是功劳簿,每一次的冲锋在前都昭示着“红军传人”的英雄本色。
走好群众路线、续写鱼水深情,是指战员永远的坚守。作为驻扎在革命圣地的消防救援队伍,“朱德的扁担”“红军小道”等军民互助的革命故事勉励着全体指战员要更加厚植竭诚为民的宗旨情怀。大队“红扁担服务队”就是在这样的初心使命下组建的。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下,大队在神山村、大陇镇、拿山乡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累计协调筹集各类资金40余万元。大队被驻村乡镇颁发“支持贡献奖”。
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勇立潮头。井冈山市消防救援大队站在新起点,投身伟大事业的壮志豪情愈发高涨;踏上新征程,续写明日荣光的坚定脚步更加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