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见习记者 何金蓝
“我一直想回去看看那道河沟,看看那个场景是什么样子?能回去我很高兴,但也很紧张,因为那些东西可能一辈子都会记在心里。”
刘文永,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队员,代号“一休”。
2023年11月30日,距离北京7月31日暴雨已过去四个月,他第一次回到那个让他经历生死的地方,那个令他永远失去两位队友的地方。
在失去队友王宏春和刘建民的四个月,他遭遇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又如何穿越心中的那条“河”?
在失去队友四个月后,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队员刘文永再次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摄影 任仲轩
重回
“我们必须把这4人接上”
四个月,对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寻常的一百多天,但对接连失去两位队友的刘文永来说,却仿佛经历了四年。
这一切,始于2023年7月30日。那天,北京中雨转暴雨,当晚20时许,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接到佛子庄乡白草洼村一名女子求救,称家中水深已达两米……
救援队立即组成16人小分队奔赴白草洼村。然而,由于道路受阻,直到22时许才赶到附近。但此时,大水已封死前面的路。小分队只能紧急调整,一边将信息告知当地政府,并帮助进行群众安置、保障,一边择机施救。
忙到7月31日凌晨3时许,队伍折返到班各庄大桥,发现处于十字路口的大桥地基已损毁,如果通行,存在很大安全隐患。于是,刘建民和5名队员组成劝导小队,与2名路政人员配合拦截、劝返车辆。另外10人小组,则徒步冒险转移白草洼村受困群众。
天色渐亮,水越来越大。9时许,队员和路政人员乘坐2艘橡皮艇把2名被困群众刚送上岸,河道突现洪峰,路政人员乘坐的皮划艇发生侧翻。刘建民所在皮划艇接上落水4人,顺着急流往下游漂去。
刘文永回忆,由于另一队的皮划艇侧翻,不得不接应上他们,于是由4人一船变成了8人一船。然而,皮划艇最多可坐7人。
“但我们必须把这4人接上,不然他们只能是死路一条。”刘文永说。
再之后,一个大浪把刘建民所在的皮划艇打翻,艇和人都被冲走。“那个浪有三四米高!”
大约半小时后,在下游两公里处,刘文永和队友“懂事儿”首先被找到并送往医院。约7小时后,另外两名队友也获救。队里随即安排没有任务的队友配合无人机寻找最后两名失踪队员——代号“追梦人”的刘建民和代号“23”的王宏春。
8月1日下午,41岁的王宏春在下游约30公里被发现,但已不幸遇难。8月3日上午,刘建民在下游70公里被发现,47岁的他已无生命体征。
北京市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阳光打在刘文永的脸上,能看到笑容,也能看到他难以言说的复杂表情。摄影 任仲轩
重逢
“有些东西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心里”
时隔四个月,11月30日,记者在房山区蓝天救援队再次见到刘文永时,已从夏天到了冬天。阳光打在他的脸上,能看到笑容,但也能看到难以言说的复杂表情。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北京暴雨的受灾点,那个他亲历生死的地方,那个他永生无法忘记的地方。
冬日的山路边,村民房屋的墙上依然留有洪水退去的淤泥的印记。曾经倒塌的大桥,已重建。曾经被水淹没的马路,铺起了柏油路。
刘文永开着车,诉说着四个月的经历,不时沉默。当车行驶到一棵白杨树旁,他突然停下,驻足良久后沉沉地说,“两位队友漂走的位置,就在这棵白杨树边上。当时,大水冲下来,一排树就剩一棵了……”
他也依然记得,洪水中的一幕幕艰难时刻。比如,王宏春几次对他喊——“哥!我要漂出去了。”他赶紧把王宏春的腿拉过来,坐在自己身下,安慰她,一定没事。
可是最后,船还是翻了,人没了。刘文永讲完,好久没说话。
那场大水给刘文永留下的印记,并不都在心底,其实有些生活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比如洪灾过后,他再不愿吃火锅,因为一想到火锅,就会想到牺牲的王宏春。
刘文永清晰记得,那次救援之前,王宏春自费买了一大堆火锅食材存在队里。说救援结束,大家一起好好吃一顿。但这个约定,没能成真。
“我四个月没吃火锅了,以前冬天特别喜欢吃……”刘文永说。
收拾心情的刘文永,继续上路。当车开到他当时获救上岸的地方,他的情绪瞬间复杂。
指着一处凸出来的直角管道,他告诉记者,“我就是从那里爬上岸的,那是我们当时唯一能求生逃命的机会。”
“我一直想回来看看,看看那个场景是什么样子?有些东西可能一辈子都会在心里。”刘文永说。
重生
“灾情过后来了很多新队员”
另一位牺牲队友刘建民的家,和刘文永的家离得很近。洪灾之后,他总去探望。“每周都要去建民家呆半个小时,想看看有什么能帮的,尽点微薄力量。”
刘文永说,洪水后的两个星期,他一直奋战在救灾一线,试图用忙碌去麻痹自己失去队友的伤痛。等到救灾任务渐渐少了,一次散步时,他看到一则餐厅转让的信息,于是接手了那个卤煮火烧店。这是他在继续救援队工作之外的又一份工作。
他的小餐馆成了队员们的“根据地”。他说,自己每天会多包十几二十份饺子,存着。“如果队员有需要,最起码在我这吃饱是没问题的。”
灾情结束后,救援队开了培训班、研讨会。国庆假期,还组织队员去外地学习了“激流勇进”。刘文永说,那次培训,他针对水域救援学了好长时间。
“灾情过后,来了很多新队员。”刘文永感受到,那场洪水过后,很多人的善心被唤醒,很多人打听如何加入蓝天救援队,以30岁左右的年轻人居多。
这也让刘文永想起了自己当年加入救援队的往事。“2019年还是2020年,我已经不记得具体日子了,只记得当时机缘巧合看到一篇报道,上面留了房山区蓝天救援队陈海军队长的电话。我当即拨通电话,打了二十多分钟。”
刘文永一直相信,能用休息时间去帮助别人,是快乐的事,能体现出人存在的一点价值。
谈到队长,刘永文充满了尊重。“队内的装备几乎都是他自费买的,他的工作基本上全部用在队伍建设上了。”
两位队友牺牲后,有一次队长跟他讲,“幻想着‘23’会带着建民从大门口走进来。”
刘文永说,他和队长很少提起牺牲队员的事,“有次吃饭看见队长掉眼泪,我特别理解他。”
经历了那场灾难,刘文永说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现在大家压力都大,可能很多时候会抱怨。其实在面临生死时,这一切都不叫事。”
经历了那场灾难,刘文永对“绝望”一词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落水的时候,就希望有人能拉一把。其实咱们平时生活也一样,有人跌倒了,也想有人能扶一把。我们经常去救援别人,但我也体验了一次成为被救的人。”
刘文永说,通过那次救援,他还看到一种希望,比如,政府的资源响应很及时,百姓纷纷加入志愿者行业,每天很忙、很累,却没人喊退出……
“牺牲的队友,人已经没了,我们活着的人还要努力生活。”刘文永说,队里特意给当时救援的一线队员定制了纪念章。对他们来说,这是纪念,也是缅怀。
“每个人为了自己的信仰,碰撞在一起,组成一个圈子。”这是刘文永对房山蓝天救援队的理解。为了这份“信仰”,刘文永说自己会将救援继续下去。
上一篇:在红海中国海军拒绝救援?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