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12月12日报道,近日,江苏常州的赵先生捂着热水袋入睡,醒来发现左小腿处刺痛,起了水泡。经诊断,尽管赵先生被烫伤面积小,但深度已达三度。常州一院整形烧伤科主任医师李玲巧表示,三度深度意味着皮肤已被烫熟,愈合极慢,有时甚至要手术。并表示每年冬天是低温烫伤高峰,热水袋低温烫伤占两成,使用热水袋时要非常注意,应给热水袋套上保护套,与皮肤隔离。
△图源@我苏视频
评论区有不少网友晒出自己冬天被热水袋“背刺”的经历,“这题我会,去年热水袋放膝盖上睡着了,醒来就发现膝盖被烫出水泡,然后留疤了。”
也有网友提出疑问:“低温还怎么烫?”
潇湘晨报记者查阅国家应急广播账号发现,低温烫伤指皮肤长时间接触比体温高的低热物体而造成的烫伤。实验表明,用45摄氏度左右的热源对身体同一个部位加热30分钟就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记者发现,目前市面上的热水袋广告,大多打着“第二天还很暖”“保温持久”等长效保温广告。据国家应急广播介绍,冬天大家喜欢使用取暖神器,但一不小心就会被低温烫伤。像暖宝宝温度能达到50度上下,一定要隔着衣服贴,还不能贴太久。常用的热水袋水也别灌太满,外面应该加个隔热套。晚上用的电热毯,睡觉前一定要记得关。
国家应急广播还提醒大家:天冷了,南北方各有各的取暖高招,不管什么招,都要小心低温烫伤。
潇湘晨报记者邓力菲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