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一位加拿大女子抱着一坛骨灰来到了我国。
对于她的到来,我国政府拿出了十足的诚意,不仅举办了隆重的接待仪式,甚至有多位领导人亲自到机场去迎接。
而她带来的骨灰也被送到了河北唐县的晋察冀烈士陵园下葬,并且坟墓的位置就在白求恩之墓旁边。
这个下葬的人是谁呢?为什么能被下葬在我国的烈士陵园呢?而且还是葬在白求恩的旁边,他们有什么关系吗?
一、第一次中国之行
这个被葬在晋察冀烈士陵园的人名叫“琼.尤恩”,加拿大人,女,白求恩医生的助手和翻译,帮助我国抗击日本的外国友人。
而她之所以被葬在我国,是因为她的遗言“把我埋葬在我战斗的地方”,而我国便是她浴血奋战的地方。
琼.尤恩出生于1912年,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家庭一般。
在琼.尤恩小的时候,母亲意外去世,留下她和父亲一起生活。父亲虽然是一个铁匠,但为人细心、温和,对琼.尤恩十分关爱。二人生活的也算幸福。
不过这种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时的加拿大正爆发激烈的红色革命活动,尤恩的父亲也参与到了革命中去,而且还是一个领导人。
因为红色阵营的力量不足,很多的战士都被当时的统治者杀害或者关押,而尤恩的父亲作为红色领导人之一,被加拿大政府重点关注的革命者,也不幸被捕。
尤恩的父亲虽然被捕,但尤恩靠着父亲朋友的救济还是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从加拿大护士学院毕业。
从护士学院毕业后,尤恩开始了自己寻找工作的旅途,在多次碰壁后,她成功的找到了一份“出国”工作。
1933年,年仅21岁的尤恩,从加拿大来到了中国山东,在一所教会开办的诊所里担任护士。
尤恩
虽然离自己家乡很遥远,但尤恩却很高兴,因为有了工作,就代表着她可以自己赚钱养活自己了。这对于生活一直很拮据的尤恩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但没过多久,尤恩便遇到了麻烦,因为上门看病的人多是山东的本地人,他们说的话也是山东特有的方言,可尤恩连中文都不会说,更不要说方言了。
为此,刚来时的尤恩不仅难以开展工作,连平时的交流、生活也存在问题。但尤恩性格坚强,自己不会中文,那便学,不会方言就多听,总有学会的时候。
在尤恩的努力学习下,她成功的掌握了中文,为此她还专门给自己取了一个新名字“于青莲”。
但好景不长,在1937年6月,尤恩所在的教会,给她下达了调令,将她从中国调回了加拿大,尽管万分不舍,但尤恩为了自己的工作,还是同意了这次的调令。
二、第二次中国之行
回到加拿大的尤恩立马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之中,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不过,她的新生活并没有过太久,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远在加拿大的尤恩也收到了史沫特莱“呼吁医生和护士去中国”的公开信。
得到公开信的一瞬间,尤恩的思绪便被拉到了那个生活了4年的城市里,那古色古香的阁楼、人来人往的青石小道、薄雾笼罩的巍峨青山,每一处都让尤恩怀恋和向往,她立即决定,要回到中国,帮助中国赶走侵略者。
没过多久,尤恩便通过加拿大本地的共产党联系到了准备去往中国的“援华委员会”,并靠着过硬的医疗技术和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得到了前往中国的机会。
白求恩
并且还被编入了白求恩医生所在的医疗小组,担任白求恩的助手和翻译。
1938年1月,尤恩和跟随白求恩来到了武汉地区,并受到了周恩来同志和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同志的热烈欢迎。
来到武汉的尤恩和白求恩很快便进入到了工作状态,二人一同前往了武汉卫生部工作,在这里救治伤员。
在武汉工作一段时间后,尤恩和白求恩接到了周恩来同志委派的新任务,即采办医疗器械和医疗物品,送往延安。
得到任务的二人立即在武汉三镇四处奔波采买物资,在采买物资的过程中,二人也没有忘记救助伤员,仅仅一个星期,便在汉阳长老会医院治疗了上百名伤员,挽救了不少战士的性命。
1938年4月,尤恩和白求恩来到了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对他们的援助表示感谢,并将他们留在了陕北、晋绥边区从事医疗工作。
也许是因为战场环境太过恶劣,在边区从事了几个月的高强度工作后,尤恩病到了,并检查出身患疾病,需要静养,但那时的中国,哪里是清静之地呢?哪里可以让尤恩静养呢?
无奈之下,尤恩只能回国静养,尽管很不舍,但尤恩知道,自己现在的情况很难继续为我党效力,她必须先把自己的病养好。
1938年11月,身患疾病的尤恩一个人来到了武汉汉口,寻找周恩来同志帮忙,想乘坐轮船回国。
但此时的武汉因为“武汉会战”失败,日军已经彻底占据了武汉,从这里回国,根本行不通。
在周恩来同志的建议下,尤恩决定乘坐轮船到重庆,再从重庆回加拿大。但此时武汉的轮船不是被蒋介石带走,便是被日军收缴,没有一艘前往重庆。
“新升隆号”
为此尤恩只能在武汉停留,在武汉等了一段时间后,周恩来同志安排尤恩乘坐李克农同志的轮船撤离武汉。这艘名叫“新升隆”的小型轮船上搭载着我党最后撤离武汉的一批战士,如王炳南、王安娜。
为了避免被日军发现,李可农等人一直选择偏僻的水路前进,甚至还经常昼伏夜出,躲避日军的侦察。
可就算如此小心,在走到湖北嘉鱼附近时,还是被日军发现,遭到了日军的狂轰滥炸,船上的一百多名战士,只剩下30多名战士存活。
而尤恩则是在李可农的带领下,躲在了岸边才幸免于难,在聚集了幸存人员后,李克农带领着尤恩等人靠着小木船离开了湖北。
尽管这一路上吃不饱、穿不暖,还身患疾病,但尤恩没有喊过一声苦、一声累。
虽然尤恩身患重病,但她除了赶路以外,还要照顾伤员,为伤员治病。
因为轮船被轰炸,尤恩留在轮船上的医疗箱也落在了水里,不少的医疗物品都没有,这对尤恩的救援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困扰。但尤恩等人没有放弃,取子弹没有镊子便用煮开的筷子代替、伤口没有绷带就用毛巾缠着、没有消毒棉花就靠酒消毒。
正是因为她们这种不怕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让不少受伤的战士得以救治,没有因伤重去世。
1938年11月,在经过长达十几天的跋涉后,尤恩一行人终于来到了湖南长沙,得到了一点喘息的时间。
但仅仅在长沙休息了几日,尤恩等人又不得不开始新的旅途。
“文夕大火”
1938年11月13日,著名的“文夕大火”惨案发生,长沙,这座充满了历史气息的文化古城,在蒋介石的“焦土抗战”策略中被蒋介石彻底烧毁。
数百万人流离失所、数万人葬身火海、无数名胜古迹焚之一炬,这场大火,点燃的不是一座长沙城,而是无数中国人的怒火。
而尤恩等人也是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才死里逃生。
从长沙逃离后,尤恩又被安排到了苏皖边区的新四军地区参加工作。尽管身患疾病,但此时的尤恩对这样的安排却没有任何异议。
右二(尤恩)
在苏皖边区工作的时候,尤恩认识了叶挺、项英、陈毅等多位领导人,并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尽管尤恩身患疾病,但依旧活跃在后方医院的第一线,经常参加对伤员的抢救工作,直到后面因为病情太过严重,她才从第一线退了下来,改为培养医疗人员。
1939年6月,尤恩因为病情加重,无奈之下从皖南回到了加拿大,结束了自己第二次中国之行,而且在有生之年,因为疾病,再也没能来到中国。
三、第三次中国之行
1949,新中国建立,远在加拿大的尤恩听到了这个消息,十分兴奋、激动,立马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的祝贺。
而周总理,对于这个远在大洋彼岸的老战友,也十分关心,多次写信关心她的身体,并邀请她来我国游玩。
尤恩虽然很心动,但因为疾病缠身,只能放弃。
1979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代表团访问加拿大,担任领导的正是尤恩的老战友王柄南,在访问完加拿大官方后,王柄南专门前往了尤恩家里,看到老战友来看自己,尤恩显得十分激动,拉着王柄南一直询问那些和她一起战斗的战友情况。
右起:王炳南,尤恩
1981年,尤恩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名叫《在中国当护士的岁月》,并在加拿大和我国出版。
1988年5月,尤恩去世,享年75岁,而她的骨灰也依照她的遗嘱埋葬在了我国晋察冀烈士陵园,而且就在白求恩墓的旁边。
这名为我国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衣天使”,在去世后终于回到了自己浴血奋战的地方,回到了战友的身旁,相信尤恩的在天之灵看见这一幕一定会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