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7月19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该院心血管内科医生李晟经抢救无效离世。一位好医生就这样离开了我们,令人心痛。
此次暴力伤医行为,引起社会公众和业内人士的极大愤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发文,对这种暴力伤医、严重侵害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破坏正常医疗服务秩序的行为予以强烈谴责,并强调和呼吁切实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齐心协力营造和谐有序的良好医疗环境。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公共场所,是医患携手应对疾病威胁的共同阵地,容不得任何形式的暴力伤医行为,这应成为全社会的一个基本共识。近年来,我国相继印发《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关于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方案》《严密防控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不断加大对暴力伤医行为的打击力度。
暴力伤医不是医疗纠纷,而是违法犯罪行为。对暴力伤医行为零容忍,是民意民心所向、法律法规所指。在这样的共识基础上,切实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落实落细落严。而这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每一个相关方都不应做旁观者。
大力推进“安检入院”,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医生踏实看病,让患者放心治疗,这应成为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一个基本措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指出,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威胁、危害医疗卫生人员人身安全,侵犯医疗卫生人员人格尊严。落实这一要求,强化医院安保工作,实行“安检入院”是一个切实有效的举措。
北京市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医院安全秩序管理规定》,要求“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根据需要在医院入口或者重点区域入口进行安全检查,严防禁限物品进入医院”。近日,重庆市公安局就“医疗机构禁止、限制携带物品名录”公开征求意见。这些举措尽管不可能完全杜绝伤害事件,但其显著阻遏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有效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切实保护入院患者和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需要公安部门、卫生健康部门、医疗机构等相关各方梳理难点堵点,合力而为。
建立患者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回应患者急难愁盼问题,建立风险预警处置机制,这应成为防患于未然的一个基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做好医疗机构投诉管理,将涉医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是医疗卫生领域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内容。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今年初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投诉管理的通知》。落实好相关要求,直接关系着保障医疗安全和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同时,我国已建立较为健全的涉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通过风险预警机制及时识别高风险事件和人员,及时引导并将其纳入化解渠道,是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路径。
为了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始终行走在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救死扶伤的路上。为了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提升患者体验,持续三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正在开展。改善医疗环境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来解决,需要你我他每个人的爱己及人。正如一位医生在谈及此次暴力伤医事件时所盼望的:正义、善良、爱,会在交织中互相促进和滋养。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孙惠(媒体人)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叶龙杰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XLP36EK】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