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卿:锲而不舍 逐梦追逃路
出生于1993年的刘思卿,现任上海市公安局宝山分局刑侦支队侦查一队追逃组探长。从事追逃工作6年来,先后参与了500余名在逃犯罪嫌疑人的追逃工作,成功侦破10年以上积案10起,抓获10年以上在逃犯罪嫌疑人20名。他被评为上海市公安局“十佳追逃能手”、上海市“追逃”实战技能比武标兵,宝山分局“十佳青年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
刘思卿在翻阅历史案卷
今年7月,上海公安第一个追逃工作室——“刘思卿追逃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工作室的“掌门人”,这位90后探长在追凶查缉中究竟有哪些“法宝”?
破获尘封31年积案
工作中,刘思卿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信息甄别、数据分析和案情研判等,倾尽全力为战友们提供更精确、更全面的追逃线索,也被战友们称为追逃探组的“信息中枢”。闲暇时,他喜欢在网上搜索各类案件侦破纪录片,边看边在心里打下“侦查腹稿”,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
提起侦破的一起尘封31年的积案,刘思卿异常兴奋。
2020年年初,刘思卿和同事例行走访在逃人员钱某的大哥,聊天时,他意外发现了放在旧报纸堆中的一本通讯录。趁钱某大哥不注意,他迅速翻开浏览,发现首页上有一串没有备注姓名的手机号码,旁边用铅笔淡淡标注了字母“D”,这让他产生怀疑,于是不露声色地默背下号码。离开后,他查看号码所对应的微信。尽管案发过去了31年,钱某的模样发生了变化,但刘思卿却一眼就认出微信头像照片中的人,就是在档案中看了无数遍的那张脸,该男子正是潜逃了31年的钱某。最终,案件告破。
原来,通讯录上的字母“D”代表了“弟”。这让刘思卿第一次认识到,线索其实不会随着时间永远尘封,破获积案会更有成就感。
“七大战法”赋能追逃
每打一仗,就总结一仗。刘思卿从500余个追逃案例中总结提炼出“追逃七大战法”,这也给宝山刑侦民警和追逃骨干提供了追逃新秘籍。
今年3月,刘思卿和同事在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指导下,在山东巨野将一名在宁夏银川作案后逃亡近20年的在逃人员常某抓获。
由于当年的侦查技术限制,无论是案发地的宁夏警方还是其户籍地的河南警方一直都没能成功将常某抓获。今年以来,由于警务协作更加便捷、侦查技术更加多样,这一积案迎来了突破口。
宁夏警方发现,常某和妻子育有2男2女,其大女儿近期在上海宝山活动,因此向上海宝山警方发来协查。刘思卿立刻着手从初始案卷开始分析案情,在他看来,案卷无法开口,真正的变量就在“人”的身上。现有案卷难以突破,不如把侦查重点回到“人”的本身。刘思卿发现,这名“大女儿”不仅和其他兄弟姐妹保持着日常互动,还和三妹“婉婉”有着密切联系。蹊跷的是,初始户籍档案明明只有4兄妹,逃亡在外20年的常某怎么可能再育一女?
疑点就是破案的“钥匙”。刘思卿和战友们围绕这名神秘的“三女儿”展开调查,发现常某的4个儿女与“三女儿”相约春节期间在山东巨野“逛大集”,由于他们的户籍地、工作地、常住地都不在山东,这一异常情况立刻引起了侦查员们的重视。经开展工作,上海警方判断这名“三女儿”很可能就是在逃人员常某,并立刻将情况通报给山东警方,最终在山东巨野成功将“大集厨子”常某抓获。
让老证据焕发新生命
在积案侦破工作中,基础案卷档案是解开积案、查到在逃人员的第一手资料。刘思卿和战友凭借“一逃一档”做支撑,在初始档案的基础上,对相关嫌疑人的间接关系人进行海量信息扩充。尽管工作量繁杂,但升级后的“追逃档案”很快发挥了作用,去年5月,帮助追逃组抓获了一名潜逃23年的犯罪嫌疑人。
2022年以来,追逃探组已为150余起案件建立并升级电子档案,既防止了基础案卷纸质信息的灭失,也提高了查询效率。以电子档案中的底档身份图片为例,刘思卿和战友们反复试验各类图像处理软件,对电子素材进行彩色化、清晰化处理,让“一逃一档”实现了迭代升级。仅2023年,宝山警方就依靠“电子追逃档案库”破获积案4起,抓获潜逃10年以上在逃人员14名。
“你说谎了!”7月3日,刘思卿在“夏季行动”中快速侦破了一起“离奇入室盗窃案”。门锁被暴力破坏,房间被翻得一地狼藉,而唯一有钥匙的老板和员工一同出差。这是怎么回事?刘思卿凭借一条连夜往返无锡至上海的网约车出行记录,打破了嫌疑人看似完美的“不在场证明”,将陪同失主一起来报案的员工当场抓获,并成功追回失窃的9万余元港币。
作为年轻一代刑警,刘思卿和战友们在实践中不断搭建新的追逃模型,为追逃工作再添战果。
(记者:吴 艺,通讯员:李 辉)
来源:中国警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