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年间的王昌龄在诗中写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位边塞诗人在看到边塞屡屡失利后发表的痛苦感言,他迫切地渴望唐朝也有能像汉朝那样,拥有像卫青一样骁勇善战的名将。
但其实,为汉朝守住过边塞城池的不止有卫青,还有26位壮士。这26个壮士在坚守城池之时,7000名汉军向他们奔袭而来,上演了一场不抛弃的历史故事。
在四史之一的《后汉书》中记载过这样一段惊心动魄的汉朝往事,一支由7000人组成的东汉军队跨越了2000里地,为的是救援26个死守在边塞城池中的将士。
事情发生在公元75年,也是东汉章帝刘炟即位的那一年。这位新帝刚坐上龙椅,就要面对西域失守的重大国防危机。
对于汉章帝而言,一旦丢了西域,意味着前朝西汉从汉武帝时期起的历代君王的努力就白费了,这就会损伤东汉国威和他的帝王天威。对此,汉章帝头疼不已。
虽说上位就要处理这种会危及到国家的问题是很不幸运的,但幸好,在西域前线与匈奴进行较量和对抗的是名将耿恭,这也让汉章帝稍微能喘口气。
这耿恭是谁?
从《后汉书》中的描述中可以得知,他出身将门,叔叔耿弇曾辅佐光武帝刘秀成就帝业。
与耿弇一样,耿恭也擅长习武弄兵。
所以,在公元74年的时候,他才会接到朝廷的命令,前往西域,屯兵驻守于此。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汉史不是写了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将匈奴驱逐远遁漠北了吗?
其实在西汉帝国倒台后不久,匈奴再次卷土重来。
到了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国力有所恢复,才继续对西域实施管控。
从史书的记载上来看,东汉复设西域都护府是在公元74年。
那一年,东汉宗室成员刘张攻下了位于西域要冲的车师国,将处于车师东北的匈奴阻隔在外。
等到东汉大军凯旋班师回朝后,耿恭就带着数百精锐据守在了地处车师后方的金蒲城。在他看来,只要守住了此城,就相当于断了从天山通向北匈奴的路。
北匈奴对此极为不满,但他们却也忌惮东汉大军。
因此,在等到汉军大部队撤离西域之后,他们才对车师发起了进攻,想要从东汉手中夺回对西域的控制权。
亲汉的车师王立刻召集大军迎战,可却不是匈奴的对手,他自己也死在了这一战中。
品尝到胜利滋味的匈奴,就准备“剑指”金蒲城了。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这次北匈奴单于派出了他在草原上的2万精兵,将金蒲城团团围住。要知道,城内耿恭的将士不过才数百人。
耿恭也清楚敌我双方战力悬殊,但他没有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怯意,还是在有条不紊地备战。
从《后汉书》中可知,他在射向匈奴的弩箭上涂抹了毒药,用这个方式拖住了匈奴准备强攻的计划。
当匈奴士兵看到中箭后的同伴都死状惨烈时,他们的心理防线也被击溃了,领战的匈奴将军也觉得汉军恐怖,迫于形势只好下令先行撤退。
这一退就给了耿恭喘息的时机,他在思考了一番后决定放弃金蒲城,带着汉军转移到了疏勒城。
这里耿恭的弃城不是说他想要弃战而逃了,而是他想找一个占据地理优势的城池,再与匈奴进行拉锯战,并等待汉军的驰援。
选疏勒城,是因为此地位于天山北坡的山嘴之上,北部、西部有着坚固高耸的城墙,南部和东部都紧挨着深涧。
而且,这里又位于西汉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的扼要之地。守住了这里,就能阻止匈奴吞并西域。
北匈奴单于在得知耿恭退守疏勒城之后愤怒不已,他也明白这一仗不好打了。
但狡猾的匈奴又怎么会轻易认输,很快就想到了一个“阴招”,那就是切断流向疏勒城的水源,想以此逼迫耿恭投降。
尽管已经是被匈奴逼到了绝境,但耿恭依然没有屈服,跟随他的一众东汉士兵也是如此。
但人和战马还是要喝水的,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在城中挖井取水。
可这一次,上天没有眷顾他们。
《后汉书》中有载,他们向下挖了50米深,都没有流出地下水。实在是走投无路,他们决定喝马尿。
与此同时,耿恭也将现下的困境告知了汉朝,希望朝廷能派人前来救援。
然而,他们没有等到汉军,反倒是等到了汉明帝驾崩的消息。
这个时候的耿恭感到了深深的绝望,他明白先帝崩逝后,朝中一定是乱做一团,可能根本就不会再有人来救他们了。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动声色,依旧与匈奴无声地拉锯着。
但耿恭不知道的是,刚登基的汉章帝十分关心西域的战情。
虽然此刻东汉内部也分成了救援派和不救派,但最后皇帝还是决定派兵增援疏勒城。
汉章帝也明白,倘若不救,未来如果大汉再有危机,那就不会再有甘愿为朝廷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了,因为他们会为疏勒城的事件而对大汉寒心。
在皇帝的授意下,公元76年,耿恭的表兄弟耿秉率了7000名汉军来到了西域的酒泉,但他没有第一时间去实施救援,而是让部将王蒙前去打探军情。
由于这个时期的西域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落在匈奴手中了,王蒙打探一番后认为不该去救耿恭。如若真的要救,恐怕他们自己也会凶多吉少。
这是王蒙在权衡利弊之后得出的结论,虽说也符合情理,但却也显得有些残忍。
毕竟,在疏勒城中都是为大汉守边疆的活生生的人命。
此时,王蒙军中传出了反对的声音,声音的主人是范羌。
范羌之所以如此坚定要救人,是因为他是耿恭的部下。
去年耿恭派范羌出城去领用军需物资,正巧遇上了王蒙的军队,才暂时跟着王蒙。
在他得知王蒙不愿意出兵后,范羌决定自己带人去救。于是,他在军中召集了2000壮士,和他们一同向耿恭所在的疏勒城奔去。
虽说史书中没有描述过此行的凶险,但还是能猜测一二的。
首先,王蒙军是在柳中城,与疏勒城之间隔着天山山脉。
其次,此时正值寒冬腊月,进山的路也几乎已经被雪覆盖了。
可这些艰难险阻没有打消范羌想要去帮助耿恭的心,他知道耿恭肯定还在城内苦苦地等着。
话再说回被困在疏勒城的耿恭和他手下的将士,他们已经在这里坚守了9个月多了。
在没水喝,没饭吃的情况下,他们就把身上那些用牛皮制作的铠甲煮了充饥。饿的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他们还把弩箭上用牛皮筋做的弩弦给烧了吃了。
倘若范羌不带人前来,这座疏勒城也大概率是守不住了,因为他们早晚有一天会饿死在城内。
所幸,范羌到了。
《后汉书》中有写,这2000个壮士长途跋涉了2000里地,翻越了陡峭险峻的天山,在一个漆黑的午夜才抵达疏勒城。
范羌一行人的动静也惊醒了城内的士兵,他们以为匈奴要再次夜袭,手握利刃,准备好了与敌军殊死一搏。
只不过这一次,他们听到了城外传来了熟悉的声音,那是范羌的呼喊。
城内的士兵顿感欣喜,在查验了一番,确认不是匈奴使诈后,将范羌一行人迎入城中。
这两队人马相拥而泣。
此时,范羌才发现,算上耿恭,城内仅剩26人了。
但现在还不是叙旧谈心的时候,他们打算趁着夜色昏暗,逃离疏勒城。可是,数千人的撤离行动还是闹出了不小的声响,匈奴闻讯而来。
在追击中,耿恭又损失了13个手下。他们中有的是累死在了逃命路上,有的是被匈奴追上杀死,有的是被冰雪冻死。
看着队友惨死途中,侥幸活下来的汉军也不能停下脚步为他们收尸,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停或许自己也会死在这雪山上。
耿恭一行人用尽最后的力气翻过了天山,跑到了玉门关。等到了这里,他们才算真正获得了安全。
而紧追不舍的匈奴军队也因雪天路难行损失了不少人,未等走出天山就已经耗尽军力了,只得悻悻而归。
耿恭和他的12个有着生死之交的战友得到了史书中“不为大汉耻”的夸赞。
据说他们回到玉门关的时候已经虚弱得形如枯槁,脏污邋遢,就像是流浪汉一样。
可玉门关的守江不但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对他们礼遇有加,因为他也敬畏这13个人的英勇无畏。
如果没有这些坚守疏勒城的将士,那匈奴就会不受阻挡地进入天山以南的地区,会对东汉构成巨大的威胁。
而假如没有范羌,耿恭一行人也无法安然无恙。这场1900年前的救援,是“不抛弃,不放弃”的真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