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2月19日电 (通讯员 余雪飞 姚靖雯)走进休宁县西街,新铺设的石板路与老街的徽风皖韵相得益彰,来来往往的行人匆匆忙忙,老人们坐在巷口聊着家常。
两个月前,居民李奶奶还因为西街的老旧石板路出现断裂而差点摔倒:“西街上的居民基本都是老年人,石板路年久失修,不方便我们老年人日常出行。”
今年11月,休宁县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西街石板路开展修复工作,不仅改善居民生活品质,还保留历史文化特色,留住乡愁古韵。“现在道路平整多了!”李奶奶笑着说道。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黄山市休宁县推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为民服务实际成效。
今年10月下旬,休宁县城管执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仲璜开展基层调研,与西街周边群众面对面交流,倾听群众呼声,摸清社情民意。当时周边不少群众现场反映,西街不少石板路出现破损、松动,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开展修复工作。
休宁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三年,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位于县城的齐宁街是当地曾经的商业中心,也是徽州繁华的一个缩影。齐宁街,又称西街,始建于南宋年间,街长780米、街宽4米,西起夹溪河大桥头,东至陪郭头,巷弄则以“水碓巷”“社坛巷”“百客厅巷”“东青巷”等较为著名。在明清鼎盛时期,这里街道有南北杂货、糕点副食、烟酒百货等商铺数百家。
由于年代久远,西街的石板路出现了下沉、断裂等情况,造成安全隐患,且不利于老街保护。经过现场查看,了解到西街居住的大部分是老年人,石板路的破损、松动给老人出行带来很大不便。同时,休宁县三小幼儿园位于西街中心地段,不少家长接送孩子都是骑行电动车,不平整的路面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我家门口巷子里的石板路有几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断裂和松动,西街平时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不少,不免让人担心。”有居民投诉道。
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休宁县城管执法局构建“党组主导+分管主抓+党员主办”的模式,即由党组主要负责人主抓,分管领导清单式、闭环式具体抓,具体责任部门跟进办理进度,解决群众的烦心事。
因西街为千年古街,对石板路的修复尤为考究,休宁县城管执法局还特别邀请古建专家,市政施工队伍现场考察研究,最后一致决定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对西街石板路进行修复,最大程度保留西街的独特历史风貌。为保护现有的古石板路,在修复的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机械设备,全部采用人工运送石板进行修复。
11月初,工程正式开工修复,为不影响市民出行,整个工程只用了六天时间全部完工,共更换红麻条石42块,并对下沉石板路进行了恢复,极大方便了周边群众的出行。
“老人家,石板路修复之后感觉怎么样?”为进一步推动“四下基层”工作落到实处,11月13日,宋仲璜再次来到西街对已办结事项开展“回头看”,得到周边群众的一致点赞。“现在石板路都修复好了,道路干净平整,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出行问题了。”李奶奶开心地说道。当天,李奶奶还提出了家门口路灯间距大夜间出行不安全问题,宋仲璜立即安排人员着手实施,充分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解决了李奶奶的“后顾之忧”。
“下一步,我局还将持续开展党员干部‘四下基层’,做好城管进社区等服务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宋仲璜表示。
据了解,休宁县围绕“四下基层”工作要求,在城区组建91个“宁心家园”功能型党支部,在农村组建3800个“红网连心”党建微网格,同步开展机关、乡村干部“大遍访”活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话家常、聊家事、听民声,及时、就地、快速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努力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走访群众3.5万户,收集解决便民停车、生活用水、便道维修、农户建房等群众需求1.2万余件。
下一步,休宁县将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持续聚焦民生“微小细” 撬动百姓“大幸福”,以“关键小事”促进“基层治理”,真正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