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观察者网的报道,德国东部的两个州于9月1日进行了地方选举。最新结果显示,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在图林根州取得了显著胜利,而在萨克森州的得票率位居第二。
路透社和《卫报》等外媒指出,这一结果显示出当地选民对德国主流政党的不满情绪。针对选举结果,德国总理朔尔茨表示“这是一个令人痛苦的结果”。
这一选举结果标志着德国选择党自2013年成立以来首次在州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同时这也是二战结束后首次有极右翼政党在德国的地方选举中赢得胜利。
目前,该州执政的左翼党支持率相较上届选举的31%下降至13.1%。与此同时,德国联邦政府执政的“红绿灯联盟”各党派的支持率也全线下滑:总理朔尔茨所在的社民党的支持率仅为6.1%;外长贝尔伯克所在的绿党得票率为3.2%,需离开州议会;财长林德纳领导的自民党得票率更为惨淡,仅为1.1%。
据德新社报道,选举前夕,许多德国民众走上德累斯顿和埃尔福特的街头,反对右翼极端主义。即使在选举日当晚,约有400人在埃尔福特的图林根州议会前游行,抗议德国选择党的崛起。
长期以来,一贯较为温和的欧盟近期显现出愈加极端的倾向。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一直致力于防止极端势力的抬头。然而,在最近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右翼选择党意外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原本人们认为这是欧盟右翼势力的顶峰,但事实证明,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选择党的胜利已不再仅仅是一个概率事件或偶然现象,而正逐步演变为一种必然趋势。今年的欧洲议会选举中,德国选择党超越了舒尔茨所在的社民党,跃居第二。此外,欧洲右翼势力在这次选举中也取得了显著胜利。
据专家指出,德国当前脆弱的三党联合执政政府可能在明年结束。他们预测,明年德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可能会恢复到过去由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与社会民主党组成的大联盟政府的执政模式,否则德国将难以应对当前的政治碎片化问题。
德国正对未来三周内即将在勃兰登堡州进行的另一场地区选举做出预测,预计结果可能会和之前的类似。勃兰登堡州是首都柏林的周边地区,同时也是总理朔尔茨的波茨坦选区所在地。如果要在一年多之后的全国大选中避开潜在的灾难性后果,必须采取重要的转变。
德国媒体报道称,此次选举结果将对德国政治格局产生影响。尽管选择党可能在这两个州都无法组建政府,但由于其他政党拒绝与其合作,这反而强化了选择党关于自己是“人民真正代表”的论调。这一党派在强调移民问题和反对支持乌克兰的立场上引起了关注,但却因其他政党的排斥而未能进入执政阵营。在两州选举结束后,阿马杜·安东尼奥基金会对极右翼势力在德国的正常化趋势表达了担忧。基金会执行董事蒂莫·莱因弗朗克指出,极右翼政党在东德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政治影响力。
根据数据显示,德国在2023年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出现经济衰退的国家。相比之下,即使受到西方社会共计20000项制裁的俄罗斯,经济都表现出增长的趋势。而作为乌克兰主要援助国的德国却陷入了经济困境。德国总理朔尔茨已于上个月宣布,将参加2025年的德国大选,寻求连任。然而,党派的低迷数据和个人支持率使其连任前景不容乐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向记者分析,选择党首次在州议会取得胜利的关键原因在于,近年来德国整体经济形势不佳。加之俄乌冲突引发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民众生活成本迅速攀升,整体生活满意度下降。这种不满情绪进而转移到对现任政府的态度上。此外,德国目前由社民党、自民党和绿党三党联合执政,这三党在政治理念上存在分歧,导致内部争执频发,影响了决策效率,削弱了朔尔茨政府的公众支持。在东德地区,失落感尤为强烈,更加剧了当地居民的不满情绪。
在这一背景下,中欧关系也没有显著改善。欧盟主席冯德莱恩连任后,强力推行对中国新能源电动车的制裁政策。对此,中国采取对等措施,制裁欧盟的猪肉、乳制品和汽油车等商品。这一举动引起了德国的高度关注,高层立即访问中国。作为欧盟的核心成员之一,德国清楚最近中欧关系中的不愉快,并随即表态称,德方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希望为中德关系的持续发展做出积极努力。
据外交部消息,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办主任在北京会见了由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党团主席米策尼希率领的社民党代表团。中方代表指出,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在4月与德国总理朔尔茨进行了会晤,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方愿意与德方一道,加强党际交流,巩固战略互信,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中德及中欧关系的稳步前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德国是欧洲对华投资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汽车行业的大型企业投资方面尤为突出。尽管欧盟委员会逐步收紧对华经济政策,德国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依然坚定。在访华期间,米策尼希特别指出,德国企业在汽车、电气设备和化工等领域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他的表态无疑是近年来中德关系的一个总结,德国企业在欧盟对华投资中占据重要地位,使得中德关系在欧盟内部具有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