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汕头市中心城区的金平区,不仅老旧房子多,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高,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比达26.49%,超过全市平均占比水平,老年人在居住安全、生活服务等方面障碍重重。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挑战,金平区纪检监察机关直击老年人群体最切身的“急难愁盼”,清堵点、解民忧,推动提升养老服务的精准供给。
║筑牢独居老人“防火墙”
“这是街道帮我新装的电灯,墙上的电线也装了新的安全槽,之前下雨我老是担心漏电,现在再也不怕有危险了。”当金平区纪委监委的工作人员到东方街道进行回访时,80岁高龄的廖姨高兴地介绍起家里的新设备。
原来,东方街道纪工委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多数独居老人长期居住在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家里的用电线路、燃气炉灶和各种家电老化或破损程度严重,生活中有诸多不便,也存在安全隐患。对此,纪工委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督促举一反三开展全面排查,尽快帮助独居老人摆脱困境。
按照“网格化”管理机制,街道组织专人对辖区独居老人居住场所进行排查,摸清底数后,很快建立了隐患问题整改清单,做到“一户一策”,精准服务。
廖姨的房子就在这次“暖心服务”范围内,街道摸排了解后,免费为她提供了用电线路、燃气管道、烟感报警、灭火器、应急灯等消防设施改造服务,大大方便了她的晚年生活,为她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截至8月底,该街道已完成辖内90户独居老人住所消防设施改造和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累计加装烟感报警器、灭火器、应急灯等设施36套,整改线路、插座、灯管、热水器等消防安全隐患问题270处。
║小小餐食吃出幸福
“老伯,今天食堂的菜怎么样?”午间,金砂街道纪工委和社区工作人员来到街道的长者饭堂配餐点随访。
“今天有西红柿炒鸡蛋,炒肉片,炒青瓜……挺好的。”辖内低保家庭林伯和妻子两人正在取餐,他说,现在每天到配餐点取餐,几分钟就能吃上饭,价格比较便宜,大大方便了他们的午餐保障。
在金砂街道的长者饭堂,低保特困老人们用6元就能买到一顿热腾腾、营养丰富的午餐。该街道辖内有低保特困老年人约130人,吃饭是他们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需求,街道于2023年底起就开始实行长者饭堂配餐服务。
“街道有专门给我们老人吃午饭的饭堂离我住的地方比较远,如果能在家门口也设一个就好了。”“我常年生病,腿脚又不好,还住在7楼,平时都是麻烦邻居或亲戚帮我去社区领餐……”
街道纪工委在日常走访中发现,现有的配餐服务不能完全匹配辖内老年人、特别是低保特困失能老人的生活需求,于是,他们将此情况向街道党工委汇报。
对此,街道党工委针对具体问题,积极统筹资源,借助社会爱心力量,引入了1家供餐单位为大窖社区等3个助餐点提供配餐服务,并完善为半失能老人提供送餐上门的服务机制。
同时,重新摸排就餐需求、综合考虑服务半径,因地制宜增设配餐点,让爱心直达家门,温暖直抵心底。截至目前,新增的3个配餐点已为辖内低保特困失能老人提供约180份免费爱心午餐。
║推动政务服务“适老化”
现代社会办理各种业务的手段越来越先进,操作也越来越方便,但对高龄老人来说,这却是个头疼的问题。
每年7月,新增的80岁以上居民便可开始办理高龄津贴申请。居住在大华街道汇涛花园的江阿姨今年到了符合申请的年龄,也及时接到社区居委会的办理通知,但她因为高龄、行动不便,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线上申请,办理手续变得麻烦。
街道纪工委在工作排查中发现,像江阿姨这样的情况辖区内还有很多。大华街道老年人占辖区人口总数近三成,辖内楼房基本没有电梯,高龄老人外出办事很不方便,而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设施和机制在“适老化”方面仍存在盲区。
对此,街道纪工委以问题为导向,推动街道聚焦高龄老人“办事难”问题,创建政务服务“适老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老花镜、助听器、轮椅、应急医药箱……阶段来,街道在党群服务中心新配置的一批贴心适老服务用品让这里充满了温情,而“咨询引导服务岗”和“老年人优先”绿色通道让服务变得更有“温度”。现场还设置了老年人服务专员、上门代办业务、协助线上办理等举措,让老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服务。
近期,江阿姨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足不出户就办理了高龄津贴申请,“现在有街道、居委上门为我们老人服务,非常方便,很感谢他们!”
截至目前,大华街道通过该工作机制,共开展相关“适老化”服务256人次,其中,为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上门代办养老资格认证等相关业务32人次。
南方+记者 杨立轩
通讯员 汕纪宣
【作者】 杨立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