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风归正:人民军队日制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
作者 中华幼鹰/鹰击苍穹
三菱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原型机称为Ki-15飞机,简称“九七司侦”。
是由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研制生产的全金属单发双座下单翼固定式起落架远程侦察机,主管设计师河野文彦。
Mitsubishi Ki-15,盟军代号Babs(巴布斯/宝贝儿)。
1935年,日本陆军指示三菱重工研制可以高速突防的战区目标照相侦察机,要求常用飞行高度2千米~4千米,作战半径大于400千米,高度3千米最大速度大于450千米/小时。
由于日本航空工业技术上并不领先,为减少气动阻力,设计师以牺牲飞机驾驶员的视野和减少自卫机枪为代价,达到了高速性的目标。
1936年5月,1号机试制完成。
飞行测试显示,高度4400米最大速度达到480千米/小时。
但飞机存在前方视线差、起飞距离长、着陆速度高等问题。
随后进行了部分修改,试制了2号机。
1937年5月,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一型(Ki15-I)被正式采用。
1937年4月,朝日新闻社的民用型高速联络机神风号飞往英国伦敦,创造了世界飞行纪录,在全球一举闻名。
(1939年10月,神风号遭遇强风坠毁在台湾。)
1939年9月,最大速度提高到510千米/小时的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二型(Ki15-II)被正式采用。
其后,还试制了最大速度提高到530千米/小时的2架三型(ki15-III)。
1936年到1941年,总共生产437架。
Ki-15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二型乘员2人,机长8.7米,翼展12米,机高3.34米,机翼面积20.36平方米,空重1592千克,全重2189千克,采用两叶螺旋桨,动力装置为一台三菱ハ26-I式风冷星型14缸活塞发动机,起飞功率900马力;
飞机最大平飞速度510千米/小时(高度4300米),实用升限11900米,高度5000米爬升时间6分49秒,最大航程2400千米;
飞机武器装备为旋转式7.7毫米テ4机枪1挺。
1938年,日本海军以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为基础进行改型,研制了九八式陆上侦察机。
1939年,最大速度为460千米/小时的九八式陆上侦察机一型正式采用,生产了20架。
1941年,最大速度为480千米/小时的九八式陆上侦察机二型正式采用,生产了30架。
日本陆军在侵华战争中,一度大量使用97式司令部侦察机对中国战略后方的目标进行侦察,远达兰州等地。
日本海军也在对华侵略中使用了其改型98式陆上侦察机。
国民党空军有时把这两种飞机都非正式统称为“神风”侦察机。
1940年1月1日,国民党空军报告第五大队第17中队中队长、加拿大爱国华侨马国廉驾驶伊-152飞机在零陵上空击落日本海军第13航空队一架编号为105的神风侦察机,敌飞行员与观察员丧生。
伊-152双翼驱逐机极速仅380千米/小时,而98式陆上侦察机一型极速460千米/小时,因而引发关注。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盟军陆续投入更加先进的飞机,97式司侦的速度优势逐渐消失,而损失数逐渐增加,所以逐渐退出转为联络机等用途,1943年退役。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在哈尔滨平房附近的孙家机场缴获了97式司令部侦察机。
只是因飞机都有故障,一时不能在航校使用。
1948年下半年,97式司令部侦察机在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修复后,用于飞行训练。
1949年11月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时,还有2架97式司令部侦察机,均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使用。
1951年,这2架97司侦飞机在第七航空学校退役。
这种从东洋袭来的“神风”飞机,终于在我人民军队里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