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摄图网
北京时间1月6日,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在阿蒙森海成功布放深水生态潜标,这也是中国首次在极地布放生态潜标。
考察队副领队王金辉介绍,这套潜标的主要生态传感器依托重点研发项目自主研发,通过光学和声学方式对上层海洋磷虾进行长周期探测。该套潜标布放水深约3000米,计划放置1年,将收集长周期序列的磷虾数据以及相关的生态环境参数数据。
据悉,布放这套生态潜标有助于更好掌握南极磷虾的季节分布特征,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南极主要生物种群状态及气候变化潜在影响,为南极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组织,计划依托“雪龙”号、“雪龙2”号和各考察站开展一系列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近海海域:水质达标比例逐年上升
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春季、夏季和秋季三期监测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全国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优良(一、二类)水质比例平均为77.4%,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劣四类水质比例平均为9.4%,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海洋自然保护地:三处保护状况等级为良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建有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4处,总面积约39.4万公顷;国家级海洋公园67处,总面积约73.7万公顷。
2020年,对4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态保护状况监测,其中辽宁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河北昌黎黄金海岸和浙江南魔列岛3处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等级为良,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状况等级为一般。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海洋资源需求压力较大,近岸海域环境容量有限,海洋生态系统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海洋生态环保历史欠账还没有还清,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各地美丽海湾建设的进展并不均衡。
中国国际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蒋庆哲认为,“零碳”海岸带发展模式是陆海统筹、实现海洋低碳的重要关注点。可通过在海岸带区域建设“零碳”示范区,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海岸带“零碳”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建立碳基金,促进示范区内产业和资本融合发展,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前瞻经济学人APP资讯组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咨询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更多深度行业分析尽在【前瞻经济学人APP】,还可以与500+经济学家/资深行业研究员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