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G2985次列车上,列车长巡视车厢时发现一名老人状态异常,途中出现呕吐、吐血症状,情况危急。广播寻医无果后,列车长立刻联系最近的车站临时停车,并通知120急救人员。最终,在多方协助下,老人被快速送医救治,目前已无大碍。(3月4日 荆楚网)
日常生活中,“给生命让路”的事例并不鲜见,“高铁为抢救患者而申请临时停车”也多次发生,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现实生活中的最真实写照,网友纷纷点赞,也是一种由衷表达。
中国高铁,对外是一张“亮丽名片”。它不仅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体现中国人敢于创新的精神,也彰显着中国人“走出国门、造福世界”的勇气担当。它以中国速度引领大国交通,用“中国智造”拉动创新引擎。
中国高铁,对内更是“文明发展的风向标”。网友点赞的,不只是铁路停车救人的态度,更是铁路部门“决定临停”的力度和“标准化救护”的精准度。
高铁的运行时刻,可以用“分秘必争”来形容,临时调整运行图,影响的不只是一站一车,会波及区域内多次列车。临时停车,是对安全运行提出的最大挑战。但是面对乘客的生命安全,铁路部门给出了最优解,为“抢救生命停下飞驰的脚步”,把“生的机会”留给患者,把“信任”种在千万旅客心间。
整个救助过程,充分体现了列车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从发现老人不适、到广播寻医、再到申请临时停靠,联系车站畅通通道、备好急救车辆,可以说是“一气呵成”,为患病老人争取到时间。
老人转危为安,得益于列车工作人员的细致敏锐、正确判断,也得益于应急预案完备、精准操作,这些都是由长期服务工作的积累、思考、凝炼而来,是新时代“职业文明、社会文明”双双进步成果体现。
一趟高铁列车,仅是铁路服务于民的一个缩影。不管是铁路部门,还是乘客本人,都不愿出现文章开头那种紧急情境,但是通过“教科书式应急处置”,铁路给旅客吃上一颗定心丸。我们有理由相信,“出行途中如需帮助,可及时联系列车或车站工作人员”,这不单是一个温馨提示,而是中国铁路给广大乘客的承诺。(刘天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