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马宝成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周子勋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其中要求“加强公共安全治理,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
2025年如何强化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马宝成。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当前如此重视强调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马宝成: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要论述的内在要求。加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固本之策。
当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重大安全风险形势严峻复杂,灾害事故易发多发。基层应急管理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必须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以高水平的基层应急管理保障人民平安。要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总体要求,不断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应急管理体制改革运行面临哪些问题?
马宝成:自2018年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来,我国有效防范化解了一系列重大安全风险,应急管理整体效能显著提升,充分证明改革设计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应急管理在综合统筹、部门协调方面也遇到了较大梗阻。
下一步,要切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的部署,以综合统筹、优化协同为重点,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强中央层面的应急管理综合统筹、协调配合。二是各级党委、政府“一把手”要把应急管理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提高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协调权威和力度。三是要拿出具体举措优化部门协同。
中国经济时报:您认为,应该着力把握哪些关键环节,以进一步深化应急管理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马宝成:一是加快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必须建立健全协调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协调机构,正确处理好“统”与“分”、“防”和“救”的关系。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必须着力在综合管理、统筹协调机制上下功夫,发挥各级减灾委员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要优化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
二是不断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我国应急管理法治体系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如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还不适应综合化改革要求、不同法律法规之间衔接协调还不够到位、有效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还不健全等。要抓紧时间制定应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加快形成以专项法律法规为骨干、相关应急预案和技术标准配套的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标准体系。要进一步完善各类突发事件预测、预警、预防、应对处置、恢复重建、社会动员、媒体沟通、队伍建设和应急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配套规定。要以现场指挥工作规范、第一响应标准为重点,加强相关标准化立法工作。要注重把突发事件损失评估、赔偿标准、救助标准等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三是切实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要在新颁布的《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基础上,认真修订各级地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风险评估和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借助情景构建等手段,持续动态优化应急预案,规范应急响应标准与流程,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同时,要高度重视应急预案演练。应急预案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注重预案演练。要针对应急预案演练频次不足,演练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预案演练内容不完整,关键环节体现不充分,演练流于形式等问题,加大应急预案演练力度,真正发挥预案的应有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您认为,新质生产力将给应急管理带来哪些机遇,如何让科技创新赋能应急管理,提高预警的精准度?
马宝成: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对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革新,还包括管理理念、组织结构、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的深层次变革。
新质生产力能够强化综合管理、统筹协调,是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应急管理体制的重要支撑。通过构建数字化的应急管理平台,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能够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跨主体的应急协同合作,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邹 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