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珊王朝也称之为波斯第二帝国,既是最后一个前伊斯兰时期的波斯帝国,也是伊朗或波斯最具重要性和影响力的历史时期之一。国祚自公元224年始,取代了被视为西亚及欧洲两大势力之一的安息帝国,651年被阿拉伯帝国入侵灭亡。共存超过四百年,要说它当年也是非常强盛,在世界位列第三强国,仅次于中国与罗马帝国。
最盛时领土包括当今的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范围甚至延伸到印度,从很多方面来说,无疑是见证了古波斯文化发展至巅峰状态。其文化影响力也远远超出它的边界,遍及西欧、非洲、中国和印度,对欧洲及亚洲中世纪艺术的形成起着显著作用。
但就算是中国汉唐这般强盛的王朝,都逃不过灭亡,更何况是萨珊王朝。萨珊王朝到伊嗣埃三世这一代便迎来了它最终宿命的终结,伊嗣埃三世是库思老一世的孙儿,于632年的春季继位。崇祯登基时明朝局势已是无可挽回,而他比崇祯登基时还要危急,无力回天。伊嗣埃三世的祖父库思老一世连番征战耗尽了萨珊王朝的资金以及军力,为充实国库不得不加税。
罗马皇帝趁虚而入,喀瓦德二世也就是伊嗣埃三世的父亲,只好杀死库思老一世上位。可没想到的是喀瓦德二世在位不到一年便逝世了,喀瓦德二世去世得匆忙,引发内战。在此后的五年,萨珊王朝历任五位皇帝,其中包括库思老二世的两名女儿以及军人出身的沙赫尔巴拉兹。最后才到伊嗣埃三世手里,他隐居多年无治国能力,中央权力落入军方手里。
没多久伊斯兰教统合的阿拉伯人,开始出现在萨珊王朝所属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南疆边境上,萨珊王朝无力抵抗。636年,阿拉伯人在卡迪西亚战役中击败波斯军队,泰西封沦陷。一年后再次以1.2万军队击败号称两万之众的波斯守军,攻占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伊嗣埃三世在泰西封沦陷前便放弃大量宝藏向东逃遁。
从此他开始了逃窜藏匿的日子,曾向藩属和邻国求援,但未能如愿。其中638年、639年以及648年,伊嗣埃三世分别向当时统治中国的唐朝请求提供军事协助,但被唐朝皇帝唐太宗拒绝。其实唐太宗拒绝也正常,一则路途遥远,二则当时唐朝正在伐高昌。哪有多余的精力与经济去援助伊嗣埃三世,651年,伊嗣埃三世在梅尔夫被一个贪财的磨坊主劫杀。
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三强国,正式灭亡,波斯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文化也由此终结。伊嗣埃三世死了,他的子孙还得继续过日子,没办法只能继续逃。654年伊嗣埃三世的儿子卑路斯再次向唐朝球员,唐高宗跟唐太宗一样以路途太远为由,拒绝出兵。不过阿拉伯人实在有点过分了,屡次在波斯东北霍拉桑地区,对唐王朝控制的中亚地区采取打了抢、抢了跑的战术。
故而661年,卑路斯再次遣使向唐朝求援时,唐高宗派出王名远入西域中亚成立波斯都督府。地点就在如今阿富汗斯坦的Zaranj,立卑路斯为当地都督,一年后册封其为波斯王。波斯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军事经济等方面都会给予驰援,卑路斯为此收复了不少失地。无奈阿拉伯军队反应过来后,将卑路斯再次赶走,他不得不沿着丝绸之路东逃。
于675年抵达长安(一说洛阳),唐高宗授予他右威卫将军,并准许其在长安居住。两年后,卑路斯在长安病逝(一说洛阳),事情到这还没完,唐高宗自然不会放任不管。安西都护府派出军队抵挡大食国军队,收复安西四镇,将卑路斯的儿子泥涅师送回故土。泥涅师客居吐火罗二十余年,护送他过去的裴行俭则对西突厥平叛,收回了波斯都督府下辖的大部分地域。
这让唐朝的领土增加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这之后唐朝便不再发兵,萨珊王朝再无复国可能。泥涅师与其子孙依然滞留在中亚地区,受唐朝庇护有一片天地,到开元、天宝年间还不断有“波斯王”遣使来朝。也就是说,波斯帝国虽然无法复国,其余脉却依然长期在中亚地区萦绕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