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通讯员 李卉 冯雪立
在蒙山北麓陡峭的岩壁上,无人机悬停拍摄的镜头里,工程师们抓着安全绳贴近裂缝测量位移;深夜的汛期值班室,大屏幕上不停闪烁着光点,实时传输的数据把脉着地质灾害高发区域的脆弱“神经”;暴雨倾盆的村庄中,接受过培训的群测群防员挨家挨户组织群众撤离......
八百里沂蒙俊俏秀美,中低山与丘陵、盆地相间分布,受沂沭断裂带构造活动及降水等影响,易形成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隐患。为守护群众安危,近年来,山东省地矿局第七地质大队扎根临沂,用科技织网,用脚步丈量,筑起了沂蒙大地防灾减灾的“铜墙铁壁”。
高科技织网, 从“人眼识别”到“空天地一体监测”
“过去扛着一个个铁疙瘩满山跑,现在无人机替我们飞险路。”5月11日,在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七队水工环高级工程师刘乃彬指着蒙阴县岱崮镇的三维地形模型感慨道。
2024年汛期前,七队对临沂北部山区展开“地毯式”排查,无人机倾斜摄影、激光雷达扫描等新技术大显身手。原先人工需要一周测量的3平方公里区域,如今无人机2小时就能完成毫米级精度的三维建模,可以进一步排查分析危岩体及滑坡体裂缝,为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及决策部署提供最直观最基础的原始数据。
有了技术革新的加持,2023年,七队自主安装了196套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设备,去年又承担了蒙阴县辖区52处地质灾害监测点324台监测设备的安装工作,在临沂市建设了一套地质灾害预警体系链条,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结合卫星遥感(InSAR)等手段,实现了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全天候、多维度监测。
在沂南县界湖街道远里滑坡点,自动化监测设备组成“天罗地网”:360°旋转的一体化视频站是汛期值班室最繁忙的“探照灯”,GNSS地表位移站实时分析地表变形数据,土壤含水率传感器捕捉降雨渗流变化、论证土体抗剪强度。这些设备每12分钟向预警平台传输一次数据,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结合10年历史灾害案例,能在暴雨来袭时预测72小时内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地质灾害防治重点。2023年该系统发出预警信息17条,2024年系统发出预警信息27条。
预警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准确,预警阈值差1毫米,可能就是生与死的距离,而一次次精准预警的背后,都是七队工程师们一次次现场记录、总结出来的数据。正是这种“数据+经验”的双重校验,让系统预警准确率不断提升,让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
铁脚板攻坚 398处隐患点背后的“生命防线”
科技再先进,也离不开“最后一公里”的脚踏实地。
在平邑县崩塌隐患点,七队工程师的背包里塞满地质锤、激光测距仪和救生绳。“无人机发现异常裂缝后,必须人到现场才能确认风险等级。”
测量绳垂挂在百米悬崖边,下方就是村民的屋顶;岌岌可危的脆弱岩层,却是获取数据的“宝藏点”。越是险峻的地方,越需要为它们做全面“体检”。
靠着一步一个脚印的险境排查,2024年,共排查出37处高风险隐患,紧急转移群众63户。
“每处隐患点都有专属档案。”刘乃彬打开“一点一策”数据库,398处隐患点不仅标注着经纬度坐标,还记录着灾害类型、规模、群测群防员、威胁人口财产等详细信息。如今,数据库累计录入灾害点信息398条、崩塌仪数据、GNSS数据、裂缝计数据正持续接收中。
防控成合力 352名“大地哨兵”守护万家灯火
防灾减灾从来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的“独角戏”。
当队员们攀岩走壁的身影成为山间常景,当深夜汛期值班室灯火成为村民心中的“安心灯塔”,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主动关注雨情动态、学习逃生路线,防灾减灾的种子在他们内心扎下了根。
在费县马庄镇,65岁的群测群防员老张每天手持监测终端巡山,他是乡亲们眼里的“活警报”。
2024年,七队更新全市39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352名像老张这样的“大地哨兵”经过7轮专业培训,已累计上报险情27次。
自动化监测与群测群防相得益彰,技术力量与基层网络正形成合力。在兰陵县矿坑镇,地质灾害“一张图”平台连通市县镇三级指挥中心,气象预警、监测数据、避险路线实时同步;17场应急演练中,600名参演群众能在3分钟内沿预定路线撤离;2000份防灾明白卡发放到户,漫画图解让老人孩子也看得懂“暴雨引发灾害时该往哪里跑”。
如今,七队的工程师们仍定期进山复检设备、勘探地质。“通过‘人防+技防’结合,显著提高了灾害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同时为科学防灾和长期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撑。”刘乃彬的话透着坚定。“目前,临沂市398处隐患点已全部标注风险等级,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个闪烁的红点都能提前熄灭。”
当防灾从应急变成日常,这方水土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这群深山“把脉人”用科技之智、脚板之力、为民之心,继续书写着守护地质安全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