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全生产的战场上,分秒之间见真章。江西中烟广丰卷烟厂制丝车间以“小时间”构建“大安全”,推行安全“分秒管理法”,将每天不足30分钟的碎片化时间转化为安全治理的“黄金窗口”,通过“微诊断、微排查、微演练”的精细化管理,实现“人的安全意识、物的安全状态、环的安全氛围”在分秒交织中实现有机统一。
班前精准把脉,让安全意识“热启动”
“小张,你眼睛有点红,昨晚没休息好?今天调整到辅助岗位,操作时多注意安全。”每天班前5分钟,梗线班组班长陈福水总会通过“望闻问切”扫描每一位员工状态。班组将人员状态排查作为安全管理首道工序,通过观察神态、询问状态、沟通家事等,精确识别精神疲惫、情绪波动等“重点关注对象”,实时调整分工,避免因人员状态问题引发的操作风险。
除了运用“望闻问切”法确保员工安全状态,车间还创新“员工主讲+场景互查”机制,由员工结合图片、实物等,轮流讲解“触觉判断阀门泄漏”“听声辨别轴承异常”等实操技巧;相邻工序操作工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对切丝机刀片锁紧装置、烘丝机温度传感器等20个关键点位开展交叉检查。
“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让安全风险从文件文字变成眼前实物,记得牢、用得上。”青年员工夏廉斌的话道出了班组安全教育的实效,岗位危险源辨识正确率从62.7%提升至97.4%。
班中见缝插针,让隐患消解在“分秒间”
设备换牌的10分钟间隙,机修工汪师傅带着《岗位风险自查表》直奔生产线。表上16个岗位的30余项“安全微标准”精准定位风险点,“刀片防护锁扣必须听到‘咔嗒’联锁声”“除尘管道负压值波动超±50Pa启动预警”……这种嵌入生产间隙的“突击巡检”,使班组在设备调试、换牌等待等碎片时间累计排查出22起动态隐患,全是传统定时巡检难发现的“瞬时异常”,极大降低了车间作业的安全风险。
“走到粉尘收集管道旁,花1分钟触摸外壁感知振动是否正常……”这是班组员工班中巡检的日常。车间设立了党员责任区和党员示范岗,推行“设备到工艺、参数到现场、显性到隐性”的立体排查模式,把“双重预防机制”落实到每个操作细节。
班后复盘演练,让应急能力“再升温”
生产结束后的10分钟,乙班的“场景化微演练”准时“开考”。“模拟烘丝机突发浓烟,启动应急预案。”随着班长指令,中控工15秒内锁定异常点位,操作工30秒切断电源,1分钟内完成灭火器取用并模拟火源扑救,3分钟完成涉爆区域人员疏散。演练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逐帧复盘:“小杨喷射灭火器时距离过近,药剂反溅风险未规避”“金师傅按急停按钮时犹豫2秒,可能延误最佳处置时机”……通过复盘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针对制丝车间火灾、粉尘爆炸等高危风险,车间将应急预案拆解为“人员触电”“设备着火”“粉尘浓度超标”等5个“微场景”,不定时抽取1个开展“微演练”。从灭火器“拔握瞄压”四步法到有限空间作业“先通风、再检测、后进入”口诀,通过高频次、小体量的反复练习,让安全技能从“刻意记忆”转化为“肌肉记忆”。在近期车间的应急考核中,乙班平均响应时间同比缩短11秒,操作规范率达100%。
制丝车间以“分秒管理法”为抓手,将碎片时间转化为安全意识培育、隐患排查治理、应急能力提升的“微战场”,让“安全第一”的理念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陈亦杰 顾呈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