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贺照阳
近日,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在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济南市儿童医院)上演。该院呼吸介入科一天内接连接诊两名咯血危童,患儿咳嗽吐血、血氧骤降,情况岌岌可危。呼吸介入科、麻醉科、血管介入科等多学科专家迅速集结,组成 “生命守护战队”。
12 小时生死鏖战,他们穿梭双战场,以支气管镜锁定出血点,借血管介入技术精准止血,最终成功将两名患儿从死亡线上拉回,上演现实版生命奇迹。
首例危童咯血不止,血氧告急
清晨 7 点,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介入科的病房区刚刚褪去夜的沉寂,弥漫着消毒水特有的清冽气息。12楼的值班医生正准备开始例行查房,只听走廊里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11 岁的女孩童童(化名)在父母的搀扶下,跌跌撞撞地来到护士站。
孩子面色苍白,嘴唇上还沾着血渍,母亲双手颤抖着打开手机,里面是童童夜间两次咯血的照片。
值班医生迅速判断,童童发生大咯血,且已出现贫血表现,病情危急。经检查,童童的经皮血氧饱和度仅 70%,血气分析示氧分压 40mmHg,血红蛋白下降至 84g/L,已出现呼吸衰竭和中度贫血。
情况刻不容缓,医生立即安排患儿住进呼吸介入科监护区可陪护床位,同时分工合作,询问病史、联系输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注止血药,各项抢救工作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惊现“双连击”,再遇咯血患儿
尚未处理妥当童童的病情,又一位母亲带着 9 岁的男孩乔乔(化名)来到医生办公室,手里拿着当地医生的介绍信,焦急地呼喊着找马静主任。原来,乔乔咳了 50ml 血,当地医院推荐转至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今天什么情况,两个大咯血?” 值班医生心头一紧,来不及多想,立即投入到新的抢救中。安排床位、抽血、向马静主任汇报、联系放射科加急增强 CT、联系内镜医生和护士、联系血管介入科和麻醉科急会诊…… 在呼吸介入科主任马静的指挥下,医院迅速启动咯血应急预案,整层楼进入 “战时状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手术室里的 “生命保卫战”
下午 3 点 30 分,手术正式开始。
麻醉科副主任杨振东和主治医师刘绪健先为童童实施麻醉,随后呼吸介入科副主任刘帅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气道内附着大量新鲜血性分泌物,右中间支气管被一大块新鲜血栓堵塞。医生初步判断并非异物、结核、肿瘤等原因所致,于是局部喷洒止血药,并在支气管镜直视下,由麻醉医生置入封堵球囊,防止术中大出血。
紧接着,血管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刘壮接手,进行 DSA 检查,发现右侧支气管动脉远端迂曲扩张,部分可见肺动脉显示。医生经微导管注入 PVA 颗粒和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血管,复查造影显示异常支气管动脉大部分不再显影。术后再次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中间支气管血栓缩小,出血停止,手术顺利完成,童童平安返回监护病房。
患儿术前、术后一周影像图
随后,医护人员又立即投入到乔乔的手术中,1 个多小时后,乔乔的手术也顺利结束。此时已是傍晚,外面下起了小雨,医护人员的衣服被汗水浸湿,身体疲惫不堪,但看到两个孩子转危为安,家长脸上露出感激的神情,大家都感到无比欣慰。
八年坚守,构筑儿童咯血 “生命防线”
据呼吸介入科主任马静介绍,儿童咯血的原因有很多,如感染、血管畸形、尖锐异物、结核肉芽肿、肿瘤等,咯血容易引起患儿及家长恐慌,且可能导致窒息、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因此咯血一直是急症,需要积极处理。
2017年,医院组建了全省首个儿童咯血应急处理团队,八年来累计救治百余名危重患儿。团队拥有胸部增强CT、支气管镜、DSA等先进诊疗技术,为儿童生命安全筑起坚实屏障。
这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不仅展现了医者仁心,更彰显了医学技术的力量。马静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秉持 “以患儿为中心” 的理念,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一如既往地守护孩子的健康,为更多儿童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