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按照图示自主叠衣服。幼儿园供图
安全感与自主性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相互关联又相互影响的两个重要方面。安全感是幼儿稳定的心理依托,自主性是幼儿主动探索世界的内在动力。幼儿期作为能力建构的关键期,构建安全感与尊重自主性不仅关乎当下发展,更影响其健康成长。“小标志”作为幼儿园里常见的符号媒介,如果适宜运用,就能在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的同时,促进幼儿自主性有效提升。
运用“小标志”
促进幼儿建立安全感
在幼儿入园前,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通过不同形式与“小标志”进行互动,增加幼儿对个人专属标志的熟悉程度,进一步强化心理联结,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如:家长可引导幼儿在众多“小标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标志;教师可以在班级群里通过语音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比如教师说:“苹果,苹果,你是浩浩小朋友的标志吗?”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跳出”家庭的范围来认识自己的标志,还可以利用对话让幼儿与教师产生一定的联系,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为幼儿入园安全感的建立打下一定基础。在这一阶段,“小标志”成为幼儿跨越家庭与幼儿园鸿沟的关键媒介。
小班幼儿初入园时,面对陌生的环境、人际与规则,心中难免会产生恐惧和焦虑,这时,安全感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为幼儿的个人专属物品粘贴“小标志”,以此减少环境疏离感,如:在幼儿的小椅子、小桌子、小床、水杯架、小柜子等位置粘贴一些印有卡通形象的“小标志”,这些标志的选择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及当下生活经验。我们也可以使用幼儿与卡通形象的合照作为标志,这样能够让幼儿一眼就认出这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当幼儿在环境中识别到“属于自己”的标志时,陌生感会逐步消解,熟悉感与掌控感会油然而生,能够有效缓解不安情绪。
跳出“小标志”
激发幼儿提升自主性
在幼儿入园初期,“小标志”可以很好地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幼儿过分依赖“小标志”,也可能限制其自主性的发展。
当幼儿度过了入园适应期,已经对班级及周围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我们可以尝试去掉一些“小标志”,比如餐桌上规定幼儿座次的标志,最初设置它是为了帮助幼儿在进餐时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让用餐秩序得以保障。在小班下学期,幼儿已经非常熟悉日常的座次安排,不用依赖“小标志”的指引,也可以走到自己常坐的位置。此时,教师可以尝试撤除标志,赋予幼儿选择座位的自主权,创造社交互动的新契机。有些幼儿可能会跟同伴商量好坐在一起就餐,这也有利于他们在自由选择中提升就餐的愉悦感。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能够逐渐摆脱对标志的依赖,学会依靠自身的观察力以及记忆力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其自主性得到有效激发。
变标志为图示
强化幼儿自我管理
到了中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动手能力以及表达欲望均有显著提升,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从识别标志转向创造图示,通过他们自己设计的图示,强化其自我管理意识。这是一种充满趣味且符合幼儿成长实际的教育探索。
“小标志”属于一种简单的符号,代表一种简单的含义,多由教师设计,如:一个杯子的图案,代表着这里是喝水的地方。与教师预设的单一符号不同,图示则鼓励幼儿参与规则的可视化建构。教师可以先发起小组讨论,鼓励幼儿围绕核心内容展现出更多的细节。比如,我所带的班级幼儿绘制出了“排队接水的小人”,代表人多时要文明有序;“适量水位的水杯”,代表不要把水接得太满;“接水后站到旁边饮用”,代表不能影响他人接水的需求。就这样,幼儿自主设计并掌握了从走到喝水处到喝完水离开的全过程。
诸如此类,幼儿可以依据自身兴趣进行设计创作,如“入园三部曲”“区域材料归位方法”“值日生工作流程”等。幼儿亲手设计的图示能够覆盖一日生活场景,这些融入个体思考的符号,通过项目式创作强化了幼儿的规划与执行能力。教师协助幼儿将制作好的图示张贴在相应的位置,并引导幼儿按照图示要求进行实践,让图示真正成为幼儿成长的“隐形翅膀”,促进其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坚持适度干预原则
实现安全与自主的动态平衡
安全感能够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当幼儿处于一种安全的心理环境和生活环境中时,会更有勇气和信心去探索世界、尝试新事物。在幼儿园生活中,当我们给予了幼儿充足的安全感时,他们往往更愿意独立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想法自己作决定,有困难自己想办法解决,逐渐学会自己决策,发展出更强的自主性。
自主性能够反哺幼儿安全感建构。当幼儿能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利用标志或图示自主地作出选择和决策,并能有效地应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时,其对生活的掌控感会大大增强。如:熟悉一日生活流程图示的幼儿,能清晰预知“接下来要做什么”,这种确定性减少了未知带来的焦虑;而当幼儿通过自主选择区域、设计任务获得成功体验时,内心的安全感会因“我能行”的自我认同而深化。
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标志会导致幼儿缺乏独立思考机会,陷入“符号依赖症”,削弱问题解决能力;盲目追求自主则可能使幼儿因能力不足遭遇挫败,引发安全感崩塌。教师应坚持适度干预原则,有效把握幼儿安全感与自主性的平衡,在安全框架内支持幼儿挑战自我,逐步增加自主任务难度,同时在自主探索中通过图示等媒介提供隐性支持,实现二者的动态平衡。
由此可见,标志与图示在幼儿成长历程中扮演着动态变化却又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入园初期的“标志护航安全感”,到成长阶段的“图示赋能自主性”,幼儿园符号系统的演变不仅贴合幼儿发展节律,更折射出教育实践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06日 第03版
作者: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