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下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 政党圆桌对话会于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70 余位来自加勒比国家政党代表团、老挝人民革命党代表团等的政党代表与中方有关人士齐聚一堂,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成果及经验展开深入交流。
圆桌对话会现场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60万。目前,贵州森林覆盖率达63.3%,绿色经济占比48%,这里自然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化丰富,资源与区位优势显著。近年来,贵州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绿色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富矿精开成效显著,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崛起。
在主题演讲环节,贵州省委党校、应急管理培训部主任、教授刘涛以“从贵州流域治理经验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主题,以赤水河为例,介绍了贵州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贵州省多年来在流域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其中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主要河流,其治理成果对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至关重要。目前,赤水河干流水质优良率已达 100%。
刘涛介绍,贵州流域治理的成功,得益于在法治框架、制度创新、区域协同、技术赋能等维度的系统性突破。
会议现场
在法治建设方面,贵州为流域生态安全构建了坚实制度防线。2011 年,贵州省出台全国首部省级流域保护条例《贵州省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禁止在流域内发展破坏环境的产业。2021 年,云、贵、川三省共同签署《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决定》并分别出台保护条例,统一水质监测等标准,成为全国地方流域协同立法典范。2023 年,贵州省又颁布《贵州省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生产环境保护条例》,首创生产区域生态保护立法。
行政制度改革也是贵州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举措。自 2014 年起,贵州省启动了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环境保护河长制等在内的 12 项生态文明改革创新。例如,在赤水河流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7471.95 平方公里,联合云南、四川签订《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三省每年出资 3 亿元设立补偿资金,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等。
科技赋能也在贵州流域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省在赤水河建成 “智慧环保”“智慧河长”“智慧渔政” 等视频监控平台,实现水上、岸上、空中三位一体立体监管全覆盖。同时,鼓励流域内企业采用绿电替代等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
刘涛提出,治理赤水河流域的经验对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具有参考意义,具体可从多维度推进:法治上需完善法律体系、构建法治网络;行政制度上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与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区域协同上需打破行政壁垒以强化跨域联动;科技应用上则要推动 “人防” 到 “技防” 转型,以此通过法治奠基、制度创新、区域联动与科技赋能的协同,为我国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
此次政党圆桌对话会的举行,不仅展示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贵州的实践成果,也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阳萌 徐小迪 贾智
编辑 何涛
二审 李劼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