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突然高烧40℃,浑身关节像被火烧一样疼,脸和脖子都红得像醉酒!”35岁的李女士在广东某医院确诊为登革热。随着气温飙升,蚊虫滋生,一种被称为“断骨热”的病毒正在悄然蔓延。
世卫组织紧急警告:2025年全球登革热病例激增200%,东南亚多国已进入爆发状态!国内输入性病例较去年同期飙升30%,这个夏天,"花蚊子"正化身致命刺客悄然逼近。
登革热(Dengue Fever),俗称"碎骨热",由登革病毒引发,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种病毒有4种血清型(DENV-1~4),感染一种型别后仅对该型免疫——这意味着一个人可能感染登革热多达4次!且重复感染不同型别时,发展成重症风险剧增。
传播链解密:
感染者 → 伊蚊吸血 → 病毒在蚊体内繁殖 → 再叮咬健康人 → 爆发疫情!
一只感染蚊子的带毒期可达整个生命周期(约1个月),且伊蚊在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叮咬最疯狂。
· 蚊子再次叮咬他人时,病毒随之传播。
· 一只带毒蚊子可连续叮咬数十人,成为“移动的病毒仓库”。
登革热的初期症状与感冒、流感极为相似,极易误诊。以下是典型的“危险信号”:
1. 高热:体温40℃的“断骨热”
· 突发高烧:体温24小时内迅速升至39℃以上,持续2-7天。
· 双峰热型:部分患者退烧1-3天后再次高热。
2. 三红征: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 “醉酒貌”:皮肤呈现弥漫性潮红,类似醉酒状态。
· 出血点:严重者可能出现皮下出血,牙龈、鼻腔出血。
3. 三痛征:全身“火烧火燎”的剧痛
· 头痛、眼眶痛:剧烈疼痛,甚至影响睁眼。
· 肌肉关节痛:四肢酸痛如“断骨”,活动受限。
4. 皮疹与并发症
· 皮疹:病程第3-6天出现充血性红斑或点状出血疹。
· 重症预警:若出现持续呕吐、腹痛、意识模糊、呼吸困难,可能是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的信号!
登革病毒共有4种血清型。初次感染后,人体仅对同型病毒产生免疫力,再次感染其他血清型时,重症风险将飙升30倍!
为什么二次感染更危险?
1. 抗体依赖增强效应(ADE):初次感染产生的抗体无法中和新病毒,反而助其入侵细胞。
2.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病毒攻击血管内皮,导致液体外渗、血容量不足,引发休克。
高危人群
1. 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发展为重症。
2. 青壮年:虽症状较轻,但病毒载量高,可能成为传染源。
登革热目前无特效药,也无疫苗,预防是唯一防线!
1. 个人防护:给蚊子“设路障”
物理防护:
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
避免黄昏与清晨活动:伊蚊活跃时间为日出后2小时、日落前2小时。
化学防护:
使用含DEET(避蚊胺)的驱蚊剂,每2-4小时补涂一次。
室内喷洒蚊香、电蚊拍,水缸中放养食蚊鱼。
2. 环境整治:斩草除根,清除蚊虫“温床”
翻盆倒罐:及时清理花盆、瓶罐、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
密闭储水:水缸、水箱加盖密封,防止蚊虫产卵。
疏通管道:保持下水道畅通,避免积水。
3. 旅行者必看:跨境风险不容忽视
出行前:了解目的地疫情,携带驱蚊用品。
回国后: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
1. 对症治疗为主
退热: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禁用阿司匹林、布洛芬(可能加重出血)。
补液: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防止脱水。
2. 重症患者需住院监护
出血监测:定期检测血小板、白细胞水平。
休克抢救:输注血浆、红细胞,维持血压。
3. 误区警示
自行用药:盲目使用抗生素无效,还可能掩盖病情。
拖延就医:重症发展迅速,延误治疗可能致命。
当夏日的蝉鸣再次响起,这场持续千年的"人蚊大战"已进入新纪元。记住:每清理一个积水容器,就是阻断一条传播链条;每正确使用一次驱蚊液,就是保护一个潜在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