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达
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于近日启动。
事实上仔细观察便可发现,每逢暑期,这项行动雷打不动。因暑期是孩子们触网的高峰期,也是侵害发生的集中时期,而每年的整治侧重点不尽相同,往往贴合近期活跃的、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络乱象。
比如,2023年专项行动着重提到隔空猥亵、网络诈骗等乱象和AI等新技术的应用风险;2024年,二次包装经典动漫儿歌、摆拍校园霸凌行为等成为整治重点。
每一个治理方向,在当时关联着具体的恶性事件、高发的治理难题,而后看来则是鲜明的记忆节点,仍在为当下的工作敲响警钟、提供范例。甚至有些侵害行为逐年变异,在网络社区中反复冒头,持续侵害未成年人正当权益,必须做到严打严防。
今年的治理重点中,有网络欺凌、隔空猥亵、软色情软暴力等顽疾;也有利用未成年人形象盈利,炒作儿童CP、摆拍“整蛊儿童”等短视频新乱象;还提到了“绝版谷子”“笔枪”“牙签弩”“窒息挑战”等新名词,可看出治理的精细度上了一个新台阶,防护更牢更密也更全面。
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更新“防火墙”“杀毒系统”。在许多家长的潜意识里,网络对孩子的影响无非“沉迷”,伤了眼睛、耽误课业或是骗点小钱,不重视或是事后才反思其中的危害。然而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许多恶意正在潜滋暗长:
有些借卡牌、故事、动漫等未成年人喜爱的形式鼓吹不良价值观,包装争议性的亚文化;有些则诱导孩子参与线下危险活动,引诱其提供违规服务,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若是轻视了这些新的危险,或是仅仅当做“孩子贪玩”,则很可能错失防范纠偏或是举报监督的良机。专项行动与时俱进,也有助于与家庭教育协同作战,准确捕捉侵害动向。
应对不断更新的侵害手法,更应关口前置,营造清朗的网络社区氛围。针对未成年人的许多恶意,往往来自成年人社群的延伸,部分乱象则离不开失控的内容输入。
以最近引发争议的血腥暴力“海龟汤”为例,这并非新事物,而是前几年在年轻人中间流行的玩法,而部分内容显然不适合孩子,却被无良商家利用;再比如部分黑话烂梗、危险挑战、低俗内容,位于网络社区的灰色地带,与监管力量“躲猫猫”。
成年人或许有自控能力,但孩子的价值观尚未成形,这些对其而言无疑是充满诱惑力的毒药。一方面要完善未成年人模式,加强内容建设,另一方面,保护孩子用网与整治成年人世界的网络乱象不应割裂开来,需预防“流毒”顺着网线扩散。
保护未成年人的用网安全,最终还是要站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站在全局高度找答案。短视频平台上,拍摄未成年人的整蛊、恶搞视频隐隐成为“流量密码”,童真童趣反而成为成年人观赏品玩的对象。
从“秦朗巴黎丢作业”到“道具刀砍儿童身体”;从“小大人开直播”到“刷礼物诈骗陷阱盯上孩子”,孩子在懵懂中成为了博眼球的牺牲品,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我们不禁要问,居高临下欺凌网络世界里的未成年人,良心难道不会痛吗?又该由谁来守护孩子们的一方净土?
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成长不可能完全脱离网络;不远的将来,他们也会是网络社会的一名名新公民,并逐步获取话语权、参与内容的生产和分发。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为孩子们层层织牢“安全网”,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更是让网络社区保持风气清朗的必要之举、长远之计。
【作者】 张宇驰
南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