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野泳高发期。记者走访发现,尽管“请勿游泳”的警示牌就立在岸边,不少人还是扎堆儿下水野泳。甚至明明看到有溺水者被救护车拉走,仍然逗留玩水。
近年来,北京水系治理按下“快进键”,也开发了越来越多的滨水空间。特别是一些京郊河道,水流蜿蜒,水草丰茂,人也相对较少,迅速跻身“网红打卡地”。河岸边,有人露营垂钓,有人搭伴遛娃,有人驻足赏水,好不惬意。
亲水纳凉、尽享野趣,但直接下河戏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且不说,相较于“一镜到底”的室内游泳池,户外水域的水情更为复杂,河底的深坑、暗流、淤泥、水草和沉积物都无法肉眼分辨,一步踏错,就可能有性命之忧。除此之外,野水的浅水区和深水区也并非泾渭分明,可能一边刚盖脚面,另一边就没过头顶,致命“陷阱”防不胜防。加之一些“户外玩水胜地”,河道较宽,救援力量有限,一旦发生溺水事故,救援往往无法第一时间抵达,进一步放大了风险。据统计,今年入夏以来,京郊已有多起野泳溺水悲剧发生。越过警戒线、无视警告牌,拿生命换清凉,代价着实惨痛。
野游危险一目了然,为什么总有人不听劝?根儿上还是侥幸心理作祟。记者采访发现,看到有人溺水后,仍有市民不管不顾执意下水,一问要么说自己“水性好”,要么摆摆手“又不是我出事”,总觉得危险不会落到自己头上。就管理来说,对于野泳问题,“河湖保护管理条例”“公园条例”等都有明确规范,相应的处罚规定也很清晰。每每入夏,相关方面也会加强巡查、劝阻。但由于“软约束”缺乏强制力,管理人员又无执法权,没法“动真格”,往往难以形成威慑。
眼下,北京已进入汛期,河流水位不时变化,野泳风险系数又大了不少。除了多立牌、多喊话,及时推送预警信息,不妨通过“随手拍”“黑名单”等曝光手段劝退以身试险者。当然,“耍野水”受追捧,也折射出亲水需求之火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开辟更多室外亲水乐园,加强相关管理保障。疏堵结合、多管齐下,才能让更多人开开心心安全消暑。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