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评论员 陈婉扬
据7月16日《工人日报》报道,近日,安徽合肥外卖小哥李爱明“教科书式”的灭火视频走红网络。面对突如其来的火情,他挺身而出,冷静应对,最终成功扑灭明火。在采访中,他透露自己的应急救援技能是前不久在包河区总工会举办的消防应急演练活动中学到的。李爱明说,他救火时丝毫没有慌张,只是感觉到培训所学的应急知识瞬间转化为行动指令,“只要心怀责任、掌握技能,平凡岗位亦能绽放光芒”。
面对火情,挺身而出,熟练运用所学的安全应急技能,成功化解险情,为外卖小哥李爱明点赞!这份担当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责任感与勇气。从李爱明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劳动者在关键时刻迸发出的闪耀光芒。
近年来,外卖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因工作性质,每天奔走在街头巷尾,逐渐成为最贴近群众、最熟悉基层的群体之一,所以,遇到突发事件时他们往往成了“应急先锋”,相关事迹屡屡见诸报端。比如,2023年,浙江杭州的外卖小哥彭清林,为了拯救一位跳江轻生的女子,从十余米高的桥上毫不犹豫地纵身跃下,把对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今年3月,湖北武汉的外卖小哥张宝剑在配送途中,凭借随身携带的AED设备和急救技能,紧急救助一名遭遇车祸的老人,成功挽回了老人的生命;就在近日,北京一名14岁女孩在骑行时,遭遇另一骑车男子疯狂别车,外卖小哥孟世祥挺身而出,制止了该男子的危险行为……不难看出,他们不仅是城市的奔波者,更是城市的守护者。当越来越多的“小哥”扎根城市,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逐渐增强,这也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身城市治理,贡献一份力量。
当然,这份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建立,离不开城市给予他们的关注与托举。正如李爱明参加的消防应急演练,当地工会举办的这一培训,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关爱,不仅提升了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也为城市积蓄了更多临危不惧、战胜危难的可能。事实上,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的住宿、子女托管等暖心服务,都赢得了“小哥”们的积极回应。许多骑手自发担任社区“临时网格员”,主动排查安全隐患、帮助独居老人、参与社区事务——“小哥”与城市之间的双向奔赴故事,在各地屡屡上演。这种良性互动的正向效应也在不断放大,就以杭州外卖小哥彭清林为例,2024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清林公益服务中心”成立,众多骑手积极加入,投身中心组织的各类志愿服务,个体的善举由此带动了群体响应,更多“小哥”成为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一分子。
“我能看到这座城市对小哥群体的尊重,还有城市给予的家一样的温暖。双向奔赴,谁不想让生活更美好呢?”彭清林的这句话,或许正是万千“小哥”的共同心声。不难想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有很多像李爱明、彭清林这样的平凡劳动者,当城市用心用情给予他们关爱,他们也在用行动做出回应。这样的双向奔赴,正是一座城市更有韧性、更有安全感、更有温度的基础。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