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7月初,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等多部门召开会商会,综合分析认为:7月,我国全面进入主汛期,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更为复杂严峻。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该如何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四川省境内分布着多条地震带,自“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频发,震中多位于乡镇。作为医疗救援最前沿的乡镇卫生院,却普遍存在“重公卫、轻急救”的现象,急救职能弱化,技术人才匮乏,装备配置不足,难以应对地质灾害“多、频、重”与交通闭塞叠加的挑战。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亟须从强体系、建队伍、补装备、引技术等多方面入手,以系统性举措筑牢基层应急防线。
强化应急体系,破解“重公卫、轻急救”局面。因突发事件具有偶发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易放松警惕,而灾害极端性强,远超其应对能力。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需从源头切入,夯实四方责任、建立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应急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地域地貌环境特点,制定地震、洪涝、传染病流行等多场景操作预案,并通过常态化演练强化执行;依托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优化急救网络布局,建立市(州)、县、乡三级联动机制,缩短应急救援响应时间。
筑牢人才根基,解决“无人可用”难题。边远地区因经济基础薄弱、条件艰苦等原因面临人才流失困境,需“留、引、育”并举。应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三措并举,对扎根基层的医务人员给予职称晋升、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倾斜政策,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编制保障;采取“理论﹢实操﹢考核”模式,分层次开展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技能培训,尤其是要开展断路、断网、断电等极限状况下的批量伤员救治待援演练,以此为基层建立应急人力资源储备库。
优化应急资源配置,突破“装备短缺”瓶颈。根据区域人口、灾害特点,边远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应设立应急避难场所,精准和量化应急物资储备和背囊化应急医疗装备配置,为开展应急工作奠定基础。县域实行区域应急物资“平急储备、灾时调用”共享合作机制,分级管理和维护应急储备物资。
强化技术支撑与协同机制,补“技术薄弱”短板。利用“互联网﹢医疗”开展远程轮训与即时会诊,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实现远程医疗技术支持全覆盖;构建梯次支援网络,推行市(州)、县、乡协同模式,县级医院聚焦批量伤员救治与远程指导,乡镇卫生院主攻初级创伤急救与待援期生存保障;推进地方应急立法,规范跨区域协作流程。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急救援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以“软硬兼顾、多级协同”的整体性思维统筹推进。在边远地区,更需结合地域特点,优先加强人才保障、分级协作、科技应用等,构建跨区域、多层级、高效率的医疗应急网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强基固本,为群众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四川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专家库成员、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 陈康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