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盛夏,高温湿热天气为蚊、蜱等病媒生物提供了活跃环境,也使得由其传播的传染病风险显著升高。我市需警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进入流行高峰,同时防范登革热、基孔肯雅热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的风险。
发热伴:蜱虫叮咬是主因。发热伴主要由蜱虫叮咬传播,丘陵、山地、树林是其常见栖息地,牛、羊、狗、猫等动物也可携带。7、8月为高发期,农事、林业、野外作业人员风险较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也可导致传播。典型症状包括被叮咬后1-2周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伴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严重者可出现出血倾向及多器官衰竭。
登革热与基孔肯雅热:伊蚊传播的威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由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不会直接人传人。夏季湿热利于伊蚊繁殖,输入引发本地疫情风险增大。登革热:潜伏期多为5-9天,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伴“三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重症可危及生命。基孔肯雅热:潜伏期多为3-7天,典型症状为突发高热伴剧烈关节痛(尤以小关节显著),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关节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针对上述虫媒传染病,专家提出综合防控“五要诀”:环境要清:清除房前屋后各类积水容器(瓶罐、轮胎、花盆托盘等),翻倒或加盖储水容器,景观水体可投放灭蚊幼药剂;防护要严:防蜱:进入草地、树林等区域,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户外活动后仔细检查全身及宠物、物品是否有蜱附着。发现蜱虫叮咬,勿生拉硬拽或用火烧,应用细尖镊子垂直向上拔出或酒精喷涂后取下,清洁叮咬处;防蚊:安装纱门纱窗,使用蚊帐、电蚊香等。伊蚊活跃时段(清晨、傍晚)减少外出,外出穿长袖衣裤,涂抹有效驱蚊剂;检查要勤:户外活动后及日常注意检查身体是否有蜱虫附着;症状要警:有野外活动史、蜱虫叮咬史或从疫区返回后14天内,如出现发热、头痛、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暴露史或旅居史;知识要学:持续关注和学习虫媒传染病防护知识,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特别提醒,有发热伴患者接触史的家人及医护人员也需做好防护。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返回人员,应做好健康监测。(大众新闻记者 巩奕含 通讯员 王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