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宁德市交通运输局召开新闻通报会,介绍国省道防灾、减灾工作情况。“十四五”期间,宁德依托现有道路基础设施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动智慧公路、绿色公路等事业深化发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8171亿元,完成了国省干线529.223公里的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与418.359公里的公路灾害防治处置,并打造了一张囊括10个应急基地、112路监控设备、39个交通观测站、8个可变情报板,以及两处桥梁、边坡监测一体化的信息收集、处置、反馈信息平台。
据介绍,自2021年以来,宁德累计投入资金2.8171亿元用于道路沿线安全设施提升及灾害防治处置项目,同时推动县(市、区)政府加大财政投入,重点保障修复工程和灾防项目资金需求。五年完成了涵盖交通事故多发路段、地质不良易塌陷路段、易溜方滑坡路段及安保设施老旧缺损路段的生命防护项目33个,涉及道路里程529.223公里,占宁德区域内国省干线比例38.3%;灾害防治处置项目16个,涉及道路里程418.359公里,占宁德区域内国省干线比例30.2%。投入资金1.27亿元,完成4座危桥改造项目;宁德通过对采集数据的时空分析与预测预警,构建“信息反馈网”,推动公路管理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干预”转变,大幅提升道路应急响应效率。
通报称,宁德全市国省干线已建成包含112路视频监控、39处交通量调查站、8处可变情报板的智能化设施体系,实现对重要路段、桥梁隧道及服务区的全覆盖监测。
会上披露,近年来,宁德市交通运输局不断加大新材料、新技术在国省道专养公路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着重聚焦大桥、特大桥及存在较高风险隐患的公路边坡开展实时监测。在蕉城,以天池特大桥为建设试点,利用超声风速仪、压力变送器、微波雷达等高新设备,实现了对桥梁温度、车辆超速、主梁竖向位移、结构振动监测数据、裂缝发育情况等重点指标的实时监控;通过在国道G237线屏南2处、蕉城1处边坡监测点位部署前端位移传感、雨量监测和视频设备,对三个普通公路灾害点下边坡进行实时监测预警,以实现提前监测、及早预报滑坡发生;在福安开展试点项目,通过在灾害隐患边坡的坡顶、坡面以及影响路面区域布设倾角加速度计、翻斗式雨量计、低功耗AI球机、智触变形索等设施,构筑起一套集环境传感、数据采集、传输及反应处理的立体监测系统。
针对沿海桥梁墩柱易受海水侵蚀造成灾害的情况,在加固已腐蚀露筋的下青山特大桥的桥梁墩柱中创新使用ACC(防腐混凝土)进行加固,桥梁墩柱的抗裂性能、耐久性能及抗渗性能大幅度提高。
此外,宁德市交通运输局以跨部门合作为基础,协调保险、交警、地方政府资源,运用雷达监测、智慧平台等科技手段强化预警;以专项巡查为抓手,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实施“一路一策”精准治理;以专业应急队伍为保障,配备先进装备,开展常态化演练。通过“预防-排查-治理-应急”全链条管理,切实保障国省干线安全畅通。
宁德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邵茂产表示,下一阶段,宁德将加大科技投入,在边坡安装轻量化边坡监测系统,在多雾地区植入雾灯诱导系统,在高海拔地区安装自动除冰系统。计划实施危桥改建项目4座、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里程525公里、灾害防治236公里,涵盖7个县(市、区)。同时,持续推进宁德市国省干线防灾治灾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工作,确保覆盖1382公里的6条国道、5条省道的道路安全。(赵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