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7月25日电(记者郑可意、纪航、刘铭翔)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特航空队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空袭日本。出发前,队长杜立特与队员们约定在中国浙江西部的衢州机场着陆再见。这次行动后来被誉为“东京上空30秒”。
然而,返程中因油料告罄等困境,16架战机未能按计划抵达。除1架飞机迷航飞往苏联,其余15架飞机分别在中国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境内坠毁。3号机领航员查尔斯·奥祖克降落在如今的浙江省江山市张村乡龙头店村小南坑自然村,受了伤,在深山中捱过了暴风雨之夜。
时年7岁的村民廖明发,如今已90高龄。他清晰记得,1942年4月19日早晨,棕红头发、蓝眼睛的奥祖克,被身为保长的父亲廖诗原带着三个兄弟用竹躺椅抬进家来,身上有许多伤口。
“爸爸上山采来草药为他敷伤。妈妈拿出了攒着给孩子过生日的三个鸡蛋,为他下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廖明发说,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五天后,奥祖克离开了这处深山里的临时栖身之所,前往重庆与队友会合。
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小南坑自然村的廖诗原旧宅。新华社发
一个飘着细雨的午后,绕着蜿蜒山路,记者随廖明发的小儿子廖金荣来到了孤悬深山的小南坑自然村。如今,村中除个别老人留守,大部分房舍已倾颓荒芜。唯有廖家祖屋——那座曾庇护过奥祖克的老宅,经过修缮,显得格外醒目。
雨丝斜穿老屋天井,轻轻坠在青苔石板上。站在奥祖克曾躺过的旧床边,廖金荣感慨万千。他听爷爷讲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在那个“救人”的年代,家家户户连大米也很少吃到,多是开山种些玉米、扦些杉木,几乎别无收入。后来生活好了,但山中水电供应不太稳定,遇到恶劣天气时,常有安全隐患。
廖金荣在旧宅中向记者介绍当年“杜立特行动”队员查尔斯·奥祖克的养伤处。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新生活的转机始于2009年。在浙江省推进下山脱贫、异地搬迁的政策背景下,龙头店村于那一年开启了整体搬迁。“早下山,早过好日子!交通、就医、就业,样样都方便了,生活质量和收入都能大幅提高。”廖金荣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廖明发一家人从那时起在江山市长台镇金檀村选地块、建新房。2011年,全家迁入新居,过上了安定又舒适的日子。
从小南坑自然村的廖家老宅驱车约一小时,记者来到了廖明发如今在金檀村的住所。这里位于江山市的中心地带。盛夏时节,公路旁稻浪翻滚,一栋三层半的房屋映入眼帘。正坐在一楼纳凉的廖明发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一直有去长台镇赶集的爱好,以前一个月才能好不容易去一次,现在五天去一趟也不费劲。
航拍浙江省江山市长台镇金檀村。新华社发
廖明发一家的变化,是下山搬迁巨变的鲜活缩影。金檀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廖廷旺说,村里自2009年起接收来自江山市九个乡镇的搬迁居民,目前已迁入居民580户,户籍在册1889人。“从原来的夯土泥房,到现在统一标准建设的住房,共享食堂、运动场一应俱全,大家都说,像一个现代化小区一样!”
生活环境变了,致富渠道多了。依托便捷的交通、周边工业园区的就业机会和完善的配套设施,金檀村吸引了大量搬迁居民安居乐业。“骑个电动车,十分钟就能到厂里上班。”廖廷旺说,村里劳动力主要在附近园区务工,月收入普遍有三四千元。
此外,村里通过资金入股蛋鸡养殖、纺织等项目盘活资金、帮助村民增收。廖廷旺说,预计今年年底村集体经济能达到40万元。
廖明发在位于金檀村的新房中向记者介绍过往赴美交流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铭翔 摄
今年70岁的村民余永珍同样在2009年从小南坑自然村搬来这里。2011年开始接触二胡的她被音乐深深吸引,但由于过去深居山中,能凑在一起聊聊音乐的人并不多。“现在交通太便利了,一得空就能参加乐队排练,和大伙儿一起玩音乐!”她还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家一楼出租开了家小店,也能补贴家用。
“大家原本来自不同的乡镇,我们也因此特别注重做好村民‘融合’这篇文章。”廖廷旺介绍,村里目前定期举办集体活动,让邻里越来越亲、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