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以来,全国多地进入“多雨+高温”的叠加模式。这种“上蒸下煮”的天气不仅让人体感闷热难耐,更暗藏健康风险:持续湿热会降低汗液蒸发效率,增加中暑几率;积水环境易滋生细菌,提升肠道传染病和皮肤感染风险;而骤冷骤热的室内外温差,更可能诱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面对这场“湿热交锋”,我们该如何科学防护?
为此,我们特邀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晓川从日常防护、疾病预防、特殊人群照护三大维度出发,为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助大家和家人平安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一、日常防护:构建“防暑-防潮-防污”三重防线
(一)体温调节:破解“湿热魔咒”
当环境湿度过高,汗液蒸发效率大幅降低,人体主要通过辐射散热的效率也明显下降。此时环境温度升高,心脏负担显著增加。
防护方案:
分级补水策略:户外工作者每隔一段时间饮用淡盐水;室内人群每小时补充适量电解质水,可自制,用柠檬、蜂蜜、盐加温水调配。
智能降温装备:穿戴相变材料降温背心;使用微型USB风扇搭配湿毛巾。
作息调整方案:户外作业避开高温时段,采用工作 - 休息 - 擦浴相结合的工作法,即工作一段时间后在阴凉处休息,再补充冷水擦浴。
(二)居住环境:打造“干燥安全岛”
汛期雨水细菌含量较高,浸泡过的织物短时间内霉菌滋生量就会超标。
防护方案:
分级除湿系统:小空间使用氯化钙除湿盒并定期更换;中等空间配备除湿机并设定合适湿度;整屋防护可安装带滤网和过滤的新风系统。
物品消毒规范:电子设备用酒精棉片每日擦拭;餐具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衣物暴雨接触后立即用热水浸泡。
应急净水方法:家庭版采用明矾沉淀后煮沸;便携版可使用个人水过滤器。
二、疾病预防:建立“肠道-皮肤-呼吸”立体防护
(一)肠道传染病
防控汛期水源污染使霍乱弧菌存活时间延长,生食蔬菜感染风险大幅增加。
防护方案:
食品处理五步法:分类存放食品,生熟食品使用不同颜色砧板;蔬菜先用流动水冲洗,再用臭氧水浸泡;肉类中心温度达到一定温度并持续一段时间;熟食分装后用冰水浴降温;使用带芯片的保鲜盒查看食品保质期。
应急饮食储备:准备压缩饼干、能量棒、电解质粉。
(二)皮肤感染防护
污水中含多种病原体,皮肤破损处感染风险极高。
防护方案:
1、涉水防护装备:穿戴材质合适、高度和厚度达标的PVC材质长筒雨靴;足部涂抹复合屏障膏;使用防水标准的手机袋保护电子设备。
2、伤后处理流程: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碘伏消毒后覆盖无菌敷料,对深部伤口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3、智能监测手环:实时监测皮肤温度变化,当局部升温时发出震动预警。
(三)呼吸系统疾病预防
湿度增加会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暴雨导致的情绪波动可使血压骤升。
防护方案:
1、用药管理:使用带湿度传感器的智能药盒,当环境湿度过高时提醒;心血管药物存放于密封防潮盒。
2、情绪调节:采用特定呼吸法,每日多次,每次多组;进行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逐步紧张 - 放松各肌群,配合舒缓音乐。
3、运动安全:选择合适时段进行低强度运动,运动时心率控制在合理区间。
三、重点人群:三类群体防护各有要点
(一)儿童防护
1、防溺水教育:通过VR模拟洪水场景,训练孩子正确逃生姿势;制作家庭防溺水卡。
2、皮肤保护:每日涂抹儿童专用防水防晒霜并定时补涂;准备速干浴巾。
3、心理干预:使用情绪识别APP,当孩子出现焦虑情绪时及时疏导;开展家庭游戏,缓解紧张氛围。
(二)老年人防护
1、用药管理:使用带语音提醒功能的智能药盒,设置提醒次数;心血管药物存放于恒温药箱。
2、防跌倒设计:在浴室安装合适高度、承重的防滑扶手;铺设吸水率和摩擦系数达标的速干地垫。
3、体温监测:佩戴可穿戴式体温贴,当体温超过一定值时自动通知家属。
(三)慢性病患者防护
1、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增加监测频率,准备葡萄糖片用于低血糖急救。
2、血压管理:高血压患者避免突然进入温差过大的空调房,使用通过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
3、呼吸保护:哮喘患者外出时佩戴口罩,随身携带标注有效期的沙丁胺醇气雾剂。
【专家名片】
刘晓川,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技术擅长:从事临床医疗工作20余年,在消化系统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炎性肠病、慢性便秘、肝硬化、脂肪肝、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胆道疾病如结石或肿瘤引起的梗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及食管、胃和大肠早癌和癌前病变的诊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病,如重症胰腺炎、消化道大出血休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黄疸、腹水、腹痛、腹泻、消瘦等诊治方面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胃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方面技术过硬,胃肠镜操作10000例以上,超声内镜、内镜下胆胰疾病的相关ERCP技术(如内镜下胆管取石、胆管放置支架解除胆道梗阻等),熟练掌握胃肠息肉、腺瘤、早癌的内镜下治疗;消化道大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扩张及放置及取出支架;内镜下经皮胃/空肠造瘘术;胃石的内镜下碎石;内镜下取食管、胃肠异物等。
学术兼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介入诊疗转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分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内镜超声医师分会委员。
学术科研:承担院级和参加省市级科研项目9项,获部级科技二等奖,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上午
出品:融媒体中心
作者:莫鹏
审核:刘晓川
监制:彭雪征
来源:北京号
作者:应急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