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岛内“二合一”选举结果尘埃落定,然而“蓝营”大败到底输在了哪里?岛内舆论分析认为,国民党选举战法和协调指挥手法老旧不堪,弃保效应到最后阶段接连操作失败,“蓝白合”大饼因权利卡位而胎死腹中,再加上“蓝营”候选人整体条件欠佳,不仅缺乏强大的年轻选民抓手,而且没有核心竞选主轴作为动力支撑,空洞浮夸的文宣策略下,垂垂老矣的国民党基层组织早已经不堪重负,这些都是“百年老店”败选的重要原因。
(“赖萧配”得票率不过半,依旧危机重重)
但最为关键的是,抛开“事后诸葛亮式”的站位剖析,我们必须看到,民众党巨大的选票分流彻底击沉了“蓝营”获胜的希望,“侯康配”在本轮选战中33.49%的得票率,与“白色”力量之间的差距大幅缩小到100万票,这意味着国民党在岛内政治版图中的地位正在步入“泡沫化”,新崛起的民众党已经成为左右岛内政治活动的关键力量,国民党4年后重夺大位的战局将更加扑朔迷离,届时岛内政治格局很可能再次掀起滔天大浪,“蓝营”力量能否在岛内继续站稳前两大政治势力都难以预料。
(侯友宜自宣布参选以来,其支持率就大幅落后于“绿营”)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国民党首次提名所谓“本地势力”的侯友宜参选,但选战结果却依然是惨败收场,显示国民党优秀领导人才已经出现比预期更巨大的断层,缺乏领军人物和党内主导力量,必然导致“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国民党继续内部撕裂和消耗,群龙无首之下,即将上演“九子夺嫡”戏码的“蓝营”又开始危机重重的螺旋下滑。实际上,就在力拼政党轮替再度失败的同时,1月14日,国民党内部要求朱立伦请辞负责的声音突然窜出火苗,党内各山头“逼宫”大戏亦在酝酿当中。
凭心而言,无论从个人选战魅力,还是对各项竞选策略的掌握把控,以及竞选话语的表现能力上来讲,侯友宜对比赖清德和柯文哲明显逊色不少,侯友宜不是选战型政客,在岛内选举中吃“秀才亏”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侯友宜自宣布参选以来,其支持率就大幅落后于“绿营”,到选举后期国民党支持者纷纷回归,多半是因为提名赵少康之故,这是“蓝营”在选战期间的第一个“虚假繁荣”,“侯康配”给外界传递出要“逆风翻盘”的假象,但实际上却是败絮其中。
“蓝营”在选战期间的第二个虚假繁荣,来自两年前的“九合一”选举,当时在基层军心涣散、高层忙于内部权利争斗的情况下,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意外”胜出,给当时一盘散沙的国民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九合一”选举大胜如同兴奋剂一般,给了“蓝营”不切实际的选战信心,同时也掩盖了一系列结构性矛盾。我们必须看到,“蓝营”之所以可以在“九合一”选举中胜出,完全不是因为国民党做得多么好,而是岛内民众对民进党当局施政的失望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侯友宜不是选战型政客,选战明显吃亏)
总体上来说,“九合一”选举结果,反映了民意对民进党当局6年施政的不满。蔡英文之流刚愎自用,不管是施政还是这次提名候选人都一意孤行,比如利用“绿营”网军、利用“行政”资源、采取双重标准攻击反对党和政治对手等等。选举结果反映了民意对岛内当政者权力的傲慢与腐败的反弹。岛内舆论就认为: “傲慢的嘴脸、高高在上的心态,才是民进党大败的主因。”
从两年前“九合一”选举我们就能看到“蓝营”力量逐渐衰弱的证据,通过对比相关数据,国民党无论是当选名额、得票数还是得票率都处于明显下降状态,民进党的得票数虽相差不大,但当选名额、得票率都呈上升态势,而在本轮“二合一”选举中,“蓝营”使出全力依旧在“立法机构”中未过半,反而让民众党成为关键少数,位置非常不利。
(赖清德上台后,民进党对“蓝营”将继续追杀和围剿)
这些都表明,国民党在基层的政治实力虽然雄厚依旧,但在“绿营”执政的环境下其政治实力逐渐受到高强度侵蚀,上有民进党狼环虎伺,下有柯文哲步步紧逼,可以想见在赖清德上台后,民进党对“蓝营”基层力量的进一步追杀和围剿将更加凶险,届时国民党如何自保值得商榷。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虽然“蓝营”存在一系列重大挑战,但岛内民众对于“下架民进党”有着高度一致性,“蓝营”依然握有生存壮大的突破口。超过6成民众不希望民进党继续执政,不仅反映在“赖萧配”不过半的得票率,更体现在800万选民放弃投票的沉默抗议当中。这次岛内两项选举结果已经明白无误的表明,民进党并不能代表岛内主流民意。面对民意维持两岸和平的强烈诉求,赖清德在当选后亦不敢造次,反而第一时间主动喊话,要稳定两岸局势,确保台海和平。
(面对“立法机构”失守,赖清德必然跛脚)
我们必须再次提醒岛内各政治势力,这次“二合一”选举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改变不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越走越亲的共同愿望,更阻挡不了祖国终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