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科室医护人员对急性肺栓塞的应急处置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切实保障临床患者生命安全,2025年9月3日下午,山西省汾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组织开展了急性肺栓塞应急演练。此次演练专业性与实战性兼具,演练脚本由杨晓主管护师、李敏主治医师等科室参与演练骨干成员完成,护理中层多次修改、吴建华主任亲自打磨,从病例设定、急救流程到场景细节均深度贴合临床实际,为演练质量筑牢基础。梁丽文主管护师担任演练组长统筹指挥,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同时联动超声科、支持中心、检验科、CT室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圆满完成全流程急救模拟。
演练回顾
演练以70岁患者王某为模拟对象,患者因“咳嗽、咳痰伴发热1日”急诊入院,且既往有左股骨颈骨折手术史,完全符合临床肺栓塞高危人群的特征。15:30,责任护士巡视时发现患者突发胸闷、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血氧饱和度仅84%,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迅速为患者佩戴面罩并调节氧流量至5~6L/min,同步呼叫组长与值班医生,同时准备建立两路静脉通路、采血用物。医生到场后,护士以SBAR沟通模式清晰汇报病情,结合患者手术制动史与临床症状,医生高度怀疑急性肺栓塞,随即下达床旁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及那曲肝素钙抗凝治疗医嘱。科室医护人员迅速分工,一边紧急联络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并送检血标本,一边细致地向家属说明病情,明确告知需进行CT肺动脉造影以便确诊,并表示将全程陪同,确保患者安全。
患者经CT检查确诊“右肺动脉主干栓塞”后突发心搏骤停,科室医护团队反应迅速、依据规范流程,立即开展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抢救操作,15分钟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稳定。经医生评估符合溶栓指征,与家属沟通后转运至重症监护室行RT-PA溶栓治疗,期间医护人员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与出血风险,最终患者呼吸困难缓解、胸痛减轻,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各参与成员及科室之间沟通顺畅、协作紧密,从发现病情、报告病情、紧急处置到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各个环节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经过紧张有序的抢救,患者生命体征逐渐趋于稳定,演练取得圆满成功。
王颖护士长结合演练全程观察到的情况,引导科室人员围绕演练中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她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积极梳理演练中的瑕疵与短板,特别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她指出:急性肺栓塞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此次演练不仅是对医院应急救治能力的一次检验,更是提升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举措,急救工作事无巨细,细节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无论是静脉穿刺及精准用药、心肺复苏等各项操作的规范性,抢救设备的正确使用,还是与患者家属沟通的语言艺术,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患者预后乃至临床救治的质量。
护理部安排的评审小组对照标准进行点评:肾病老年科郝润霞、妇科刘彩艳两位老师针对患者病情预判与用物准备、心肺复苏全流程应用及简易呼吸器配合衔接等环节问题进行了细致指导。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各层病区负责人、教育护师针对演练过程中病情观察、人文关怀、信息沟通、团队协作、废物处置等进行了深入讨论,分析了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
吴建华主任结合科室演练情况与脚本设计初衷,既强调“探索病例的逻辑性,规范抢救顺序”,又要求全体人员以虚心态度接纳意见。她提及:“在亲自修订脚本的过程中,尤为关注病例设定的临床逻辑性和抢救流程的标准化,旨在通过贴近实战的模拟,使大家在演练中掌握科学的急救理念。”指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进步,全体人员要以虚心接受的态度对待每一条意见,无论是评审小组的专业建议,还是同事间的实操反馈,都要认真反思、逐一整改。”她特别提醒,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诊患者病情复杂、急症多发,应急处置的逻辑性、规范性与细节把控直接关系患者生命安全,科室需以此次演练为契机,把问题整改落到实处,切实将演练成效转化为临床救治硬实力,同时要重视医患沟通,在操作前后、病情变化时与家属充分交流,以专业技术结合人文关怀,筑牢患者安全防线。
此次急性肺栓塞应急演练,不仅是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应急反应、专业操作与多科室协作能力的一次全面“实战检验”,更通过精准复盘、坦诚交流,为科室急救工作找准了优化方向、明确了提升路径,确保在面对真实病例时能够迅速、准确、有效地开展救治工作。未来,科室将始终以“以练促学、以练促防”为核心导向,在细节打磨中精进技能,在流程规范中夯实基础,持续优化应急处置方案,不断锤炼“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过硬急救本领,用更专业的技术、更细致的服务、更坚定的担当,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筑起坚不可摧的守护屏障。
来源:山西省汾阳医院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