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姑苏区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拥有438处文控保建筑、19座古典园林和8片历史文化街区。面对古城保护与现代发展、历史风貌与安全标准的现实矛盾,姑苏区消防救援大队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消防治理新路。
古今融合:
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自然结合
姑苏大队创新推出“物业街区”管理模式,通过“智能烟感+无人机低空巡查”实现秒级响应。当智能烟感探测器检测到烟雾浓度超标时,预警无人机1分钟内抵达现场,通过红外热成像精准定位火点,搭载扩音器引导疏散,为火灾扑救赢得宝贵时间。
针对古建筑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的问题,姑苏大队引入“防火组团”理念,利用封火墙、河道等自然分隔划分防火控制区。在拙政园等世界文化遗产地实施“光电分离”工程,采用光纤照明替代传统线路,在北寺塔创新运用远距离投光技术,既保安全又存古韵,文物保护与消防安全相得益彰。
六化引领:
创新工作方法的姑苏经验
学习实践安全生产“网格化、专业化、数字化、实体化、手册化、社会化”六化工作法,姑苏大队形成了一系列治理经验。
通过姑苏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管理体系,2023年以来,大队监督员网格化排查消除隐患1.2万余处。针对老年群体占比高的特点,大队联合属地街道为老人家中安装智能烟感报警器,困难群体居住场所火灾数下降40.2%。同时,还构建“微消防+火眼”双平台驱动模式。195家九小场所商户通过微消防微信小程序完成自查,“火眼”平台实时生成风险评分。三年来,平江历史街区保持“零火灾”纪录,现场检查频次下降95%,隐患整改周期从7天压缩至2天。
姑苏大队不断完善“五分钟”消防救援圈体系,在茶花村建成苏州首个撬装式消防站,推动桐泾路消防站纳入民生实事项目,编制《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和12项电动自行车标准化手册,既破解古建老宅消防难题,也直面解决新兴行业带来的新问题。此外,大队还为41所学校安装104套电气火灾报警器,为31所幼儿园安装1514个独立烟感探头。
精准防控:
聚焦重点领域的创新实践
为有效推进重点领域电动自行车治理,姑苏大队推动新建充电场所103处、充电头3886个,基本实现居民“15分钟充电圈”全覆盖。针对住宅小区,增设防火隔断,逐栋加装喷淋系统、烟感、AI摄像头等消防设施,截至目前,全区已全部完成架空层硬性整改工作。
姑苏区文控保建筑多,姑苏大队联合区古保委、国家电网市中分公司,免费上门为全区438家文控保建筑开展隐患排查,并对平江路、山塘街两条历史文化街区内的商铺实行分色分级分类管理。
姑苏消防经验不仅为历史文化名城消防安全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参考,更为推进国家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了基层智慧,筑牢了最坚实的安全屏障。 施玮 杨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