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也是第2个联合国湿地日。今年的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口号是“人与湿地生命交织”。
同时,今年也是贵州省湿地保护中心成立10周年。10年来,我省湿地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全国率先以“湿地零净损失”的理念划定湿地保护红线。全省湿地面积达到385万亩,共发布省级重要湿地名录73处,一般湿地名录5143处。
在世界湿地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进从江加榜梯田、石阡鸳鸯湖、凤冈龙潭河等国家湿地公园,从湿地管护员、摄影爱好者、村民、民宿经营者以及专家学者等角度,报道各地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探索湿地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自从5年前镜头里首次出现太阳鸟的身影,遵义市凤冈县76岁的摄影师蒲德友更加坚定了与鸟相伴、摄鸟相伴的决心。
78岁的蒲德友在龙潭河拍摄鸟类。
“太阳鸟因体型较小,又被称作‘亚洲蜂鸟’,对环境非常挑剔,对外界警惕性极高,以前在凤冈很少见到。”
蒲德友向记者展示拍摄到的太阳鸟。
1月31日,蒲德友在贵州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下称龙潭河公园)向记者展示他拍摄的太阳鸟照片。照片里的太阳鸟,有的零零散散,有的成群结队,觅食嬉戏,姿态优雅。
龙潭河是乌江的一条支流,从凤冈城中贯穿而过,河流长度26公里,流域面积462.25公顷。9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被污染的河道。
贵州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 凤冈县林业局供图
“那时候水质黢黑,鸟类也少,沿河散步都能闻到臭味。”蒲德友的照片清晰地记录着那时污水横流、杂乱不堪的场景,同时记录了这个乱河滩一步步变身“鸟类天堂”的变化过程。
凤冈县于2015年开始大规模治理龙潭河流域环境污染,同年启动了贵州凤冈龙潭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投入建设保护资金6.5万元,通过源头治污、河道治理、沉淀净化和有氧过滤等方式,重新恢复龙潭河生态。
“2018年湿地公园建成后,水清了,树多了,草绿了,大量的鸟儿也飞来了。”凤冈县林业局湿地公园管理股负责人黄学宪介绍,目前湿地内有195种野生动物,其中包括了“亚洲蜂鸟”太阳鸟在内的75种鸟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全面铺开,地下水位慢慢上升,湿地公园内出现了永久性河流、洪泛湿地、喀斯特溶洞湿地、库塘等4种湿地类型,水质也从劣五类升到了三类。从以前只有柳树、槐树等少量单一树种变成了如今菖蒲、浮萍遍布的182种湿地植物,湿地率达54.47%。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我要把这些美丽的身影定格下来。”从2018年起,同为凤冈县摄影协会会员的秦礼兴便开始与蒲德友一同用镜头记录龙潭河公园里的鸟类。
76岁的蒲德友(右)常与78岁的秦礼兴在龙潭河结伴拍摄鸟类。
“秦老师比我年长两岁,因三观接近谈得来,我们两人经常结伴而行,新发现鸟类都要相互通气,以免错过拍鸟时机。”二人拍摄的照片经常在凤冈县鸟类摄影展上展出,一张张灵动的图片,生动诠释着这里的“生态之变”。
太阳鸟。蒲德友 摄
与鸟儿接触多了,两位摄影师渐渐喜欢上了它们,甚至变得痴迷。在他们的镜头里,为鸟儿按下过上万次快门。秦礼兴说,一开始许多鸟儿他也不认识,每次拍完就回家查资料,慢慢就熟知了它们的名称和习性。
“尊重它们,善待它们,把自己变成一块石头、一棵树,融入自然,静静等候,这就是我的拍鸟心得。”蒲德友说。
红尾水鸲。秦礼兴 摄
龙潭河公园的建成为沿线包括凤冈城区在内的5个乡镇(街道办)24.4万人提供了休闲去处。“为鼓励像蒲、秦二人这样的爱鸟人展示湿地作品,支持更多凤冈居民走进湿地、爱护湿地、宣传湿地,我们林业部门多次举办了以龙潭河为主题的征文、摄影活动。”
凤冈县林业局局长刘安静介绍,自2018年起,凤冈县以龙潭河湿地公园为主题举办了征文比赛、摄影采风活动各两次,共收到征文、摄影作品近300份,累计发放奖金4.21万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编辑 金秋时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谢巍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