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宇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北京派出多支社会应急力量前往协助救援,其中包括房山蓝天救援队10名队员。记者12月20日晚获悉,目前10名队员已经到达灾区并安顿好,明天将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开展救援工作。
据悉,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19日下午5点左右,来自房山蓝天救援队的2车10名队员集结完毕,其中有3名女队员和7名男队员,年纪最大的66岁,最小的36岁。驰援地震灾区的10人均为身体素质较好和救援经验丰富的队员,有的队员当过消防队员,有的参加过今年2月的土耳其地震救援。
“因为我们的车辆空间有限,除了携带队员自己的方便面矿泉水等基本供给外,还携带了一些小型的破拆工具。”领队陈文明说,在有限的空间里,还塞进去了几包提供给受灾群众的棉衣棉被等防寒物资。
经过18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20日下午1点半左右,房山蓝天救援队10名队员抵达灾区——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官亭镇下喇家村,这里是青海与甘肃搭界的地方,两省隔着黄河,震中积石山县就在队员安扎帐篷的河对岸。
“这里因地震倒塌的民房主要以土木结构为主,这类民房没有钢筋混凝土,在地震中不堪一击。另外,因为靠近黄河,地震还引发了砂涌现象,有的路面堆积的泥沙达两米多厚,把半个村都淹没了。”陈文明说,目前仍有村民处于失联状态,大型挖掘机已进场开展清淤挖掘作业,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应急力量均等待当地政府统一安排任务。
据悉,“砂涌现象”主要是指在强震发生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引发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液化,并沿着通道在挤压作用下直达地表。专家介绍,作为地震的次生灾害,砂涌现象往往突然来袭,破坏性大。砂涌现象发生时,人要尽量跑到高处避险。
陈文明说,当地气温很低,即便在白天,包里的矿泉水都冻成了冰疙瘩,无法饮用。今晚最低气温达零下15摄氏度,队员们只能围坐柴火堆旁取暖,“晚上睡觉的地方就是我们的帐篷,大家都不脱衣服,睡在睡袋里,扛过这一晚。”
据悉,今晚9点,当地政府组织各支社会应急队伍召开协调会,安排明日的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