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人民大会堂即将建成之际,需要招聘服务人员。那时候的侯桂珍即将年满18岁,她是幸运的,经过层层审查之后,从安徽老家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来到了大会堂工作。
侯桂珍刚上班的时候,大会堂基本建设完成,已经展现出气势恢宏的风采,当时还有一些内部的装饰没有完工。那会,在大会堂工作的服务人员,91%以上都是年轻的女孩子,她们刚去上班的时候,还得帮忙干一些体力活。
每天,从全国各地都运来很多建材,有沙发、窗帘、地毯等等,这些东西运到大会堂后,就得由服务员们接手了。在侯桂珍看来,其他物件人多力量大,出点汗也就能弄好了,让人头疼的是搬运地毯。
尤其是最大、最重的那一块地毯,重达5吨,所有服务员都去搬运。大家伙看着这个庞然大物,手拉着手,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的拽着地毯的一部分,跟着指挥员的哨声,慢慢的移动着脚步,生怕一个不注意,就扯坏了地毯。
而且,因为地板是才铺设没多久,大家伙搬运地毯的时候,都不敢穿鞋,生怕一使劲,鞋跟把地板给压坏了。在侯桂珍的印象中,搬运那块5吨的地毯,印象着实很深刻。
她们一伙人从北门进入,一步一步挪到汉白玉大楼梯,走上迎宾厅那一幅《江山如此多娇》的国画前的时候,完全没体力了。
而这些在侯桂珍看来,都不辛苦,她来到大会堂之后,心心念念的想见到伟人。一直到1959年9月9号,这一天晚上,大会堂的领导交给侯桂珍一大串钥匙,说让她今晚值班。
凌晨2:30分左右,大会堂的灯突然都亮了,随着一阵阵脚步声走进来,侯桂珍瞪大着眼睛,看到了伟人走了进来,跟着他一起进来的还有周公等人,这场面让年轻的侯桂珍兴奋激动之余,还有些惶恐。
这是她第一次见到伟人的印象,她或许也没想到,往后的很多日子里,她会成为伟人身边的一名服务员,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他。
伟人把“118厅”当作了自己的第二个家,因为工作出色的侯桂珍,被提拔成服务处处长后,也成了伟人身边的一个服务员,准确的说,更像是一个生活秘书。
在侯桂珍的印象中,伟人在118厅办公的时候,可以说是废寝忘食,最长的一次,他连着八、九天都在118厅里居住,处理各种公务。
负责他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的侯桂珍,自然很是担忧他的身体健康,尤其他经常深夜工作,那桌子上经常堆积着满满的文件,就没有空闲的时候。
侯桂珍通常在旁边,只要看到文件批阅之后,她就快速把批阅好的文件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次日在送给机要局。她也不是没有劝说过伟人,让他少熬夜,但即使是周公都劝不动,而且这已经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改不掉了。
因此,侯桂珍只能从其他方面着手了,她根据伟人的生活作息,尽心尽力的安排他的用餐时间,尤其是休息时间;在她休息期间,只要不是什么重要的大事情,侯桂珍都让来人等等,好不容易睡下去,得把睡眠补足了才行。
虽然侯桂珍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伟人,但她也就只有在伟人吃饭的时候,才能简单的聊上几句话。工作的时候,伟人是全身心的投入,不喜欢旁人打扰,吃饭的时候,他喜欢三餐都有人能陪自己说说话。
偶尔,他的家人也会来118厅陪着吃饭,但很多时候,都是他一个人吃饭,也没有专门的饭桌,就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吃。
侯桂珍记得,伟人很平易近人,有时候会邀请身边的服务人员一起吃饭。
一开始,服务人员们也很是受宠若惊,有点放不开,但次数多了,反倒是没了压力。在侯桂珍眼里,伟人很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而且很健谈。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会询问最近工作累不累,家里情况咋样;要是来了兴致,还会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
侯桂珍很是喜欢听他讲历史故事,对于没怎么读过书的侯桂珍来说,伟人讲历史有很强的感染力,把那些冰冷的历史说得让人心驰神往。他每次讲的故事,都会从中总结出一个道理,让服务人员们尝试着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伟人之所以喜欢住在大会堂,是因为大会堂里面安装有中央空调,这设备在当时可是个金贵的稀罕物。对于上了年纪老人而言,最是受不得温差的变化。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季,大会堂里面都是固定的恒温。
时间很快来到1971年,这一年的冬季,伟人上了年纪,也有了一些老年人常有的疾病。尤其是到了1972年开春的时候,他的肺心病到了很严重的地步。
为了保证他的身体,对118厅进行了改造,在厅室里设置了一个应急供氧的场所,就是以防万一。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安全性,在118厅周围铺设了好几个输送氧气的管道。尤其是十大即将召开的时候,为了保障他的安全,在118厅到万人大礼堂之间,特意搭建了一条输氧管道。
如今118厅还在大会堂,曾经在这里住过的人已经不在了,当年的那些工作人员们回忆起来,最难忘的就是这118厅,是一段珍贵的回忆。
注:大会堂在建设的过程中,各个厅室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是以编号作为暂时的命名。伟人住进118厅后,这个厅室也是大会堂,唯一保留原始编号的一个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