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号航母去哪儿了?这是近一个月以来,无数中国军迷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小红车”模拟弹射试验完成后,“福建”号航母的海试日程也进入了倒计时。而在1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中再度出现了“福建”号航母的身影。尽管镜头一闪而过,但外界还是从新闻画面中品出了很多关键信息。从画面来看,如今的“福建”号航母已经焕然一新,其舰桥基本完工,甲板上三条电磁弹射器和歼-15T舰载机清晰可见。种种迹象表明,“福建”号航母即将迎来首轮海试。
我们知道,航母从建造完成到正式服役,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试验周期,而正在稳步推进系泊试验的“福建”号航母已经离开了港口泊位,目前之所以还没有进入海试阶段,主要是为了进行清理船底等海试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因为从建造周期来看,自去年6月17日下水至今,长期处于舾装状态的“福建”号已经在港口停泊了半年多。长期泡在海水中,大量海洋中的附着生物不断聚集,其船体水线以下必然长满了“海鲜”,这会影响到海试阶段相关的运行数据,因此必须完成刮洗船底这个工作。
作为我国首款电磁弹射航母,“福建”号配备的电磁弹射器自然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而从央视公布的新闻画面来看,目前舰体甲板的三个飞行甲板弹射器已经安装完毕,其中两个前弹射器位于飞行甲板前部,一个腰部弹射器位于倾斜飞行甲板,“福建”号宽大的甲板保证了充沛的安装空间。毕竟,目前全球海军航母中,也只有中美海军航母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大甲板航母。以美国海军的“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其甲板装有4条弹射轨道,其中一条备用。“福建”号的3条弹射轨道也全部可以动用,而且布局更加合理。
不仅如此,和传统的蒸汽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器的优势更加明显。它可以大幅缩短航母舰载机再弹射准备时间,保证最大限度的空中力量。此外,它摒弃了复杂管道和笨重的活塞系统,大大节省了空间。当然,综合应用了很多前沿技术,也为“福建”号未来的海试带来了更多挑战。毕竟,电磁弹射作为前沿技术,就连美国也没能成熟掌握应用,此前,我国军工部门也只是在陆地上测试电磁弹射系统,未来海上电磁弹射测试和相关技术的改进升级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此次央视公布的画面中,我们也看到了停靠在“福建”号飞行甲板后部的一架歼-15 舰载战斗机模型。由于目前官方尚未公布相关信息,未来中国海军舰载机联队的准确构成依然是一个谜,但可以基本断定,目前阶段弹射型歼 -15T将是“福建”号的标配主力舰载机。歼-15 标准型已经服役多年,此前也已经部署在“辽宁”舰和“山东”舰上。对于这款战机的技术应用,我们已经非常成熟。不过,“辽宁”舰和“山东”舰都是短距滑跃起飞航母,“福建”号采用电磁弹射模式,舰载机的磨合应用同样需要一定的周期。
结合“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服役历程来看,两艘航母在正式服役前都会进行10次左右海试。其中,“山东”舰自2017年4月下水到2019年12月正式服役,前后经历了1年多,“福建”舰同样经历了18个月的舾装和系泊试验。考虑到“福建”号的型号更新,应用的新技术更多,特别是电磁弹射实验要求更高,其海试周期可能会相应拉长。
不出意外的话,到2025年下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首艘电磁弹射航母正式服役的好消息。届时,中国海军也将正式进入三航母时代。在短短20年内服役三艘航母,这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也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果再考虑到全训考核阶段的周期,“福建”舰真正形成作战能力可能要到2027年。而当“福建”舰可以执行远洋战巡部署任务之际,更新一代的国产004航母或许也已经露出庐山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