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6月16日凌晨,横沥交警大队警车开路,一辆120救护车一路飞驰,争分夺秒地向着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开去。
救护车里是70岁的陈阿姨(化名),骑自行车与大货车相撞导致颅脑及全身多处损伤。在横沥医院、人民医院创伤急救外科的携手救治下,她转危为安。
“多亏了横沥医院及时开颅减压、争取大量用血,交警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提供救助基金,市人民医院创伤急救外科紧急实施DSA下的介入栓塞止血。”家人十分感激,正是这“三方携手”,成功挽救了陈阿姨的生命。
自行车撞上大货车,她全身多处损伤
事故发生在6月14日,当天,陈阿姨骑着自行车与大货车相撞,导致颅脑及全身多处损伤,意识不清。受伤后,东莞市120及横沥交警大队快速将她送到就近的东莞横沥医院就诊。
“当时病情危重,患者存在特重型颅脑外伤、胸腹联合伤,骨盆骨折,下肢骨折,失血性休克,不宜长时间转运。”横沥医院负责人介绍,医院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急诊为陈阿姨实施了开颅减压手术及胸腔闭式引流术。
手术保住了陈阿姨的颅脑功能,维持了呼吸功能,但后续问题随之而来。陈阿姨失血性休克,虽然反复输注红细胞、血浆、冷沉淀,仍不能有效改善,在全市用血紧张的情况下,横沥医院为患者争取到大量用血的条件,共输注了红细胞20单位、血浆近2000ml,这也为陈阿姨的下一步救治创造了条件。
其后,经动态复查血色素腹部CT,医生发现,陈阿姨的骨盆骨折致盆腔积血进行性增加,体内仍有活动性出血。
如何才能有效止血?据介绍,最好的方式是为患者实施DSA下的介入栓塞止血,但横沥医院因条件限制未能开展该项技术,陈阿姨需要转入东莞市人民医院继续治疗。但两家医院距离约30公里、开车需要约50分钟,转运时间长,且患者骨盆骨折、病情不稳定,转运风险非常高。
交警部门一直密切关注着陈阿姨的病情。在得知转运面临的困难后,交警主动联系了东莞市人民医院,医务科派出了精兵强将。6月15日晚,市人民医院创伤急救外科主任叶学年到达横沥医院,经过会诊、评估、沟通后,医护团队做好了对患者骨盆不稳定骨折的有效临时固定,准备转运。
入救护车即入院,抢救无缝衔接
6月16日凌晨,在横沥交警大队警车的指引下,叶学年守护着陈阿姨顺利到达市人民医院普济院区。
本着“入救护车即入院”的原则,陈阿姨的转送过程中,急诊急救综合病区已为她办理了入院手续,邝代斌主任、徐天鸣主任带领创伤急救团队已将抢救设备备齐。
陈阿姨一抵达医院,团队即开展无缝衔接治疗措施,开放绿色通道安排胸腹部CT检查,进一步评估患者内出血情况,经创伤急救团队会诊得出确定性治疗手段,创伤急救外科给予紧急行DSA下造影。
“造影可以看到,患者左髂内动脉两条分支动脉存在活动性出血,团队给予血管内栓塞止血,通过微创方式从出源头上将出血止住。”据介绍,经DSA介入主下栓塞止血后,陈阿姨的失血性休克得到快速、有效控制。
其后,创伤急救外科又快速为陈阿姨进行下肢骨折的外固定架固定,有效实施创伤控制。目前,陈阿姨生命体征平稳,已脱离呼吸机,但仍存在颅脑损伤情况,下一步拟继续康复促醒治疗。
医警合作,为生命开辟绿色通道
每当出现车祸伤员施救和病患急症需求时,“等待时间过长”是一个痛点。
在东莞,交警部门不仅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联系医院,还设立了医疗救助基金,全力保障车祸伤员的救治。
而在今年初,为了满足东莞市各类危重疑难创伤救治和创伤中心建设,在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蔡立民教授的推动下,急诊急救医学中心付春来主任、刘捷安主任、叶学年主任积极组建,创伤急救外科在普济院区正式开科,隶属于急诊急救医学中心。
据介绍,广东省创伤中心分级建设标准从高到低分为一级到四级。其中,东莞市人民医院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二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东莞市人民医院普济创伤急救外科是目前全市唯一针对重大外伤救治成立的综合外科。
如今,市人民医院创伤急救外科开通了“院前急救-急诊外科-手术室-创伤ICU-创伤外科病房”一体化快速综合创伤急救体系,由介入科、骨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医生组成的团队合作紧密,通过高效评估转诊、多学科联动协作提高急救成效,警医联动及时有效救援救治急危重症道路交通伤员。
市交警与人民医院紧密合作,探索并建立了“医警合作”的东莞特色模式,兼顾速度与安全,大大提高了对道路交通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这一模式得到了珠三角兄弟城市的认可和学习。
“警医联动新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医疗资源与警务资源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救援效率,也拓展了应急保障网络,让救治服务更完善。”市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在救治危重外伤患者的各个环节不断优化,2023年院内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6.2%(低于国际水平8%),在此模式下2024年有望将严重创伤患者死亡率进一步降低,开辟急救链上的“生命绿色通道”。
南方+记者 欧雅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作者】 欧雅琴
健康东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