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联合国大会以99票赞成、9票反对、60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一项关于乌克兰核设施安全问题的决议。这项决议要求俄罗斯立即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并停止对乌克兰关键能源基础设施的攻击。中国在此次投票中选择了弃权。对此,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表决后的发言中给出了详细的解释。
傅聪指出,中国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武装攻击核电站等和平核设施。一旦这些设施受到攻击,将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危机,甚至导致核灾难。因此,傅聪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和克制,严守核安全底线,避免采取任何危及核设施的行动。此外,中国还表示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提出的确保乌克兰核安全的“七大支柱”和“五项原则”。
这些措施包括保持核设施的物理完整性,防止任何形式的物理攻击;确保供电的持续性,保证核电站电力供应不中断;维护冷却系统,保持冷却系统的正常运作,防止核反应堆过热;确保与外界和监管机构的通信渠道畅通;保证必要的人员和设备可以进入核设施;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核设施的状况等。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数据,截至目前,乌克兰境内共有15座核反应堆,分布在4个核电站。乌克兰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13.8吉瓦,核电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5%。这使得乌克兰成为欧洲核电依赖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在冲突期间,对这些设施的攻击不仅会导致电力供应中断,更重要的是,会引发严重的环境和人道主义灾难。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曾多次警告,如果核电站受到攻击或管理不善,将可能导致比切尔诺贝利事故更为严重的核灾难。例如,扎波罗热核电站作为欧洲最大的核电站,其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数据显示,扎波罗热核电站一旦发生核泄漏,其影响范围可能涵盖整个欧洲大陆。
傅聪也提到,该决议草案并未明确突出推动对话谈判、寻求政治解决的当务之急,也没有反映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的方向。
傅聪强调,这与中方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立场存在差距。因此,中国选择了弃权。简单来说,中方投下弃权票,是基于对事件本身是非曲直的独立判断,也是出于一贯主张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乌克兰危机和推动早日恢复对话谈判的期待。
美西方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集体向俄罗斯发难,同时北约也正在俄罗斯边境虎视眈眈。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战场形势对乌克兰越来越不利,北约开始寻求更强有力的干预手段,甚至传出将正式下场参战的消息。
据可靠消息,今年5月,北约正在集结约40万大军针对俄罗斯。当时,匈牙利政府就对此表示严重关切,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警告说,北约军队进入乌克兰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他进一步透露,北约针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将分为三个阶段:讨论、准备和摧毁。目前看来,北约已经进入了准备阶段,随时可能向俄罗斯发起全面进攻。
按照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说法,北约集结的40万兵力不仅是为了维护乌克兰的领土完整,更是为了捍卫整个北约联盟国家的安全。
普京对于北约的这些军事动作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担忧。普京的态度或许可以解释为,他认为北约更多的是意在通过军事威慑来压迫俄罗斯,而非真正准备大规模军事干预。毕竟,一旦北约越过红线,直接参与对俄全面战争,这很可能标志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根据智库“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数据,双方目前拥有的核弹头数量庞大:俄罗斯拥有约6257枚核弹头,而北约(包括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内)总计约为5890枚。这样一场核冲突无疑将对全球安全构成无法估量的破坏。
从实际操作层面上来看,北约进入准备阶段意味着其军事部署和战备状态都已提升至高水平。报告指出,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北约已在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和黑海周围加强了军事存在,包括部署更多的部队、防空系统以及先进的雷达监测装置。这显示了北约在应对潜在威胁时的决心和能力。
尽管北约军力强大,但要将这种军力投入到与俄罗斯的正面冲突中,其政治风险和军事成本都是巨大的。专家分析,北约内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尤其是一些成员国更倾向于通过外交和经济手段解决问题,而非直接军事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