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蒋璇 本报记者 郎建强
圆圆的脸、笑笑的眼,她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亲切的,像一位擅长与孩童打交道的老师;看她翻阅卷宗、沟通案件时,又能感受到身为检察官的雷厉风行、一丝不苟的劲儿。亲和面貌和严肃作风的反差下,常怀一颗为妇女儿童权益忧虑的心。她就是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李冬梅。
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表现突出个人……诸多荣誉背后,她始终心怀“做得还不够”的担忧,以“如我在诉”的理念,在检察履职过程中守护妇女儿童的权益。
让爱“回家” 帮助涉罪未成年人向阳而生
2021年,在办理一起遗弃案时,李冬梅见到了孩子的母亲——19岁的小莎。稚嫩的脸庞,羞怯的眼神,让人很难将这个刚成年的少女与狠心遗弃亲生骨肉的母亲联系在一起。为深入了解小莎犯罪的原因,李冬梅通过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引导小莎渐渐打开心扉:“我独自在外打工,没人关心。意外怀孕后男友跑了,我也不敢告诉父母。一个人在出租房生下孩子后,我太害怕了,只能想到把孩子丢了……”
考虑到小莎属冲动犯罪,再次犯罪的可能性很低,案发后小莎和家人愿意接回孩子抚养,该院从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角度出发,对小莎作出了相对不起诉决定。
依托专业司法社工团队,李冬梅为小莎制定了6个月的“让爱回家”亲情修复计划。慢慢地,小莎有了身为母亲的责任感,这个原本“不受欢迎的孩子”,成了小莎和家人心里最重的人。
用“心”救助 为困境母女驱散家暴阴霾
“他只要一喝酒就打人,已经数不清打了我和女儿多少次,但我没有收入,只好忍着,我只是觉得对不起女儿……”
2020年一起国家司法救助案中,申请人曾某和她8岁的女儿长期遭受其丈夫家暴,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一场变故中,曾某丈夫去世,家庭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举步维艰。
经该院审查及公开听证会评议认定,曾某符合救助条件,给予救助金人民币3万元。李冬梅并非承办本案的检察官,但了解曾某的情况后,她心生忧虑:“虽然救助金能够解一时之急,但对于曾某和她女儿来说,心灵的创伤、长远的生计又要怎么办呢?我们必须要为她们多做一些。”
为此,李冬梅积极帮助办案检察官对接救助资源,安排心理医生对曾某及其女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们走出家庭暴力和刑事案件的阴影,同时由妇联牵头对申请人进行就业培训,解决生活来源。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也将曾某女儿列入困境儿童服务对象和平望镇儿童关爱之家的服务范围。
守“未”青春 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了减少未成年人被性侵害案件的发生,2016年,李冬梅牵头组建“江苏吴江守护未来”讲师团,在全国检察机关中率先与女童保护基金签约合作,引入专业力量推动防性侵工作更加专业深入。如今,讲师团规模从原先的3人发展为百人大团,7万多名孩子学习了“爱护我们的身体”一课,他们分辨和防范性侵害的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女童保护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李冬梅探索普法课程的脚步并未停止。近三年来,李冬梅发现青春期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的比例增长较快,且大多涉及性犯罪。未成年人或因性无知而犯罪,或因不懂自我保护而过早怀孕、流产、感染疾病……李冬梅感觉到,普及青春期性教育和防性侵知识迫在眉睫。
李冬梅积极争取多个单位的支持,多次沟通协调、商量对策,推动多方合作。经过一系列努力,2022年9月,由吴江区检察院、区妇联牵头,区委政法委等八部门、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共同启动的“拥抱青春期”性教育项目暨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项目最终落地。项目围绕性教育、心理健康、法治教育等方面引入和开发了一系列优质专业课程,并建立全周期收集学生满意度机制,确保孩子们听得进课、学得到知识。
(文中涉案人物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