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联合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成功将一名患有极其危重且罕见自身免疫性疾病的17岁高三女生从死亡线上拉回。在此次生命保卫战中,医院凭借快速的诊断能力、领先的生命支持技术和精准靶向治疗,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戴春笋教授、何伟春教授、孙立群教授(左起)查房
病情凶险,青春生命突遭罕见疾病侵袭
17岁的小雨(化名)是安徽省马鞍山市一名正值花季的高三女生。2025年5月,她开始出现食欲变差、逐渐消瘦的症状,还间断发热,但并未引起家人重视。8月底,暑假结束前,在一次熬夜学习后,小雨突发咯血,情况危急。家人赶紧将她送至马鞍山当地一家医院就诊,检查发现小雨严重贫血,随后很快出现呼吸衰竭和肾功能急剧恶化,生命岌岌可危。当地医院评估病情后,通过专病联盟单位绿色通道,将小雨紧急转运至南医大二附院。
患者入院后,南医大二附院副院长、肾脏病中心主任戴春笋第一时间组建多学科抢救团队,并立刻开展病因紧急筛查。仅用两个小时,团队就锁定了病因——“系统性小血管炎合并红斑狼疮”。然而,小雨的病情仍在快速进展,出现大量咯血,脉氧进行性下降。
“这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免疫风暴。”戴院长在指挥抢救时指出,“系统性小血管炎和红斑狼疮是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引发的,攻击了她的肺和肾脏。咯血是肺脏受损的表现,肾功能衰竭则是肾脏受损的直接后果,任何一种单一疾病不及时治疗都足以致命!”
多学科强强联手,ECMO保驾护航
诊断明确后,治疗刻不容缓。但由于小雨的肺部损伤严重,常规的呼吸机支持已难以维持氧合。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南医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的ECMO团队迅速行动,为患者建立了“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替代患者衰竭的肺功能。
“VV-ECMO在此次救治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重症医学科主任孙立群表示,“它让患者的肺和身体得到了休息,使得肾脏科医生能够放手进行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治疗,而不用担心呼吸系统崩溃。”
在ECMO的保驾护航下,肾脏病中心副主任、免疫肾脏病专家何伟春教授带领团队,协同风湿免疫科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对于这类急进性肾炎合并肺出血的病例,诊断必须快、准、狠。”何伟春副主任介绍道,“系统性小血管炎同时合并红斑狼疮,在出现大量肺咯血时,病情极其危重,死亡率极高。我们在明确这两种疾病的基础上,凭借对血栓性微血管病的深刻认识,通过特殊的血涂片和生物学标志物检查,敏锐地识别出这一最凶险的并发症。这正是决定后续治疗方向的关键一步!”
精准诊断探寻病因,肾脏科团队强化治疗
在戴春笋教授的统筹指挥下,免疫性肾脏病诊疗团队制定了“三管齐下”的强化治疗方案:血浆置换、激素冲击、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在肾脏病中心、重症医学科、药学部、营养科、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经过惊心动魄的抢救,小雨的肺部出血停止,炎症得到控制,病情终于迎来转机,之后成功撤离ECMO和呼吸机。目前,小雨的病情稳定,已转入肾脏科普通病房,接受进一步的肾脏功能评估和专科治疗。29日戴春笋教授、何伟春教授、孙立群教授共同查房时,小雨的父母难掩感激之情,激动地说道:“是你们给了孩子第二次生命!”随后,他们深深鞠躬,以此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表达最诚挚的感激。
南医大二附院肾脏病中心作为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在此次救治中充分展现了其在疑难危重肾脏病,特别是免疫性肾脏病诊治领域的强大实力。这场成功的救治不仅是专科联盟单位互助的成果,更是南医大二附院多学科协作能力的亮眼体现。未来医院将继续集中优质医疗资源,为患者的肾脏康复保驾护航。
通讯员 时乔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校对 胡妍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