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胡蕾
邴兆瀚走上公益救援之路,源于偶然。“2008年,我迷上了无线电,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钻研,参与了一些应急救援的技术支持,没想到,后来这些朋友,都成了青岛公益救援圈的中坚力量。”回忆起十几年前的青葱岁月,邴兆瀚难掩那份激动与自豪。这些年来,他虽然忙于工作、家庭,但对于公益事业的那份热忱,始终如一。
邴兆瀚今年47岁,家住惜福镇街道演礼社区,是城阳区阳光救援队的一名志愿者。“我是医学专业毕业,以前当过外科医生,刚加入救援队时,一直负责医疗相关的工作。”团队经费有限,邴兆瀚经常自掏腰包,为救援队配备医疗设施、医疗器械、常用药物等。“其实队里很多人都是这样,不求什么回报,甚至自己用本职工作的收入来贴补救援事业。”邴兆瀚的话里透着朴实与真挚,“上有老下有小,我也要挣钱养家,但只要有余力,只要救援队需要,我一定全力以赴。”
这些年,邴兆瀚跟着救援队上山下海,参与过无数次救援。在他的影响下,妻子也加入了救援队,有时候来了任务,两个人会并肩作战。“说实话,她是不放心我,怕我一个人出去有什么闪失。”邴兆瀚还记得,有一次去浮山参与救援,一名男子被困在一处特别陡峭的山崖处,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救援队也很难找到支点固定装备。“现场研判最终确定派几位队员爬到一个高点去,固定绳索后,一个人降落到被困者身边,为他绑好救生索后,再把他下降到下面一个平台上。”最终,这套办法成功解救了被困者,但邴兆瀚在内的几位队友,被困在了高处,而且天色越来越黑。“现在想想,那时候也很危险,后来我们几个人想办法安全下来了,回到家里,已经是后半夜两三点了。”
从事公益救援时间越久,邴兆瀚对生命的敬畏感也越来越深。“有顺利完成救援的喜悦,也有无力回天的遗憾。”有一年夏天,邴兆瀚接到救援队消息,得知某地有孩子走失,初步怀疑溺水。到现场后,邴兆瀚了解到,一个男孩自己跑出去玩,家长在附近的水塘边发现了孩子的鞋子和衣物,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孩子。
“所有人都抱着一丝侥幸心理,希望孩子又跑去其他地方玩了,不希望看到溺水的结果。”邴兆瀚知道,孩子的家人已经在那处不大的水塘搜寻了很多遍,如果孩子溺水,生还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在跟家属沟通后,邴兆瀚决定潜入水下搜寻,凭借着丰富的救援经验,他很快发现了男孩,可惜,对方已经没有了生命迹象。“很心痛,也很无奈。”完成自己的任务后,邴兆瀚默默离开了现场。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帮人家一把,这是出于本能的一种选择。”一个个充满惊险的救援故事,从邴兆瀚的口中娓娓道来,仿佛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他觉得,这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去标榜的事情,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一份坚守与付出。邴兆瀚说,每次成功完成救援任务,看到求助者化险为夷,那便是他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邴兆瀚常说的一句话,十六年默默坚守,他一直活跃在公益救援事业中,一次次全力以赴,书写心中的大爱与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