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高原战低温,我们队伍的应急转变|震区日记
本文作者:陈超华,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主管护师,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教官。
我们受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应青海省中藏药管理局邀请,协助青海省开展“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青海)2023跨区域联合应对自然灾害应急实战演练暨培训”,计划在2023年12月16日-21日赴青海省开展实战演练指导工作。培训之前,我们提前做好预判,根据当地的情况携带了相关防寒物资和教具,培训工作如期进行,原计划12月19日参加汇报演练,哪知就在2023年12月18日23:59,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发生了6.2级地震,当时我们所在的西宁震感明显。这一刻牵动了整个队伍的心,随着余震不断发生,我们心中有些忐忑。
12月19日上午,我们接到指令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大家都明白此次救援的最大困难就是高原地区,气温极低,这会缩短黄金救援时间,此时时间就是生命。从队伍集结、整顿完毕、出发到现场(青海省民和县人民医院),我们用了57分钟,体现我们队伍的高效应急转变。
到达现场后,我们队长与民和县人民医院的地震伤员救治相关负责人了解地震伤员专用绿色通道救治、伤员数量、伤员在全院的分布情况,以及医疗资源的使用等相关情况。随即我们的教官团队应急转变为融合当地资源的医疗救治专家组,对于院前转运、急诊科流程、抢救室、处置室、辅助检查科室等进行巡查,掌握大概情况。
随后,我们根据全院收治地震伤员的科室分布,结合青海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和民和县人民医院进行充分融合,组成了医疗救治小组,我负责第六小组(皮肤科),因为该科室的特殊性,在医疗、护理、批量病人的管理方面,我们进行床旁查房、阅读检查报告、开展心理治疗等方式,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再次全面评估。患者主要病情为外伤,比如闭合性颅脑损伤、骨折、软组织损伤等,针对不同的病人我们团队进行综合评估,为病人的诊治提供相关的诊疗意见;针对护理问题,我结合我的重症专业,对于病情较重的病人,为临床护士提供特殊疾病的护理重点观察,充分保障病人的安全。我们还针对创伤后心理反应,及时联系相关的心理咨询治疗室做好心理治疗。
我们还进行了工作复盘,从演练到战场,我们全体队伍应急转变,从教官到救援人员,我们融入当地医疗救援队伍,进行属地化管理。
最后我们再次分为两组,进行病房和急诊转运工作协助,当一天忙碌的工作结束的时候,我们走出医院的大门,体感零下14度的低温天气,大家没有任何怨言,反倒是给我们增添了战胜高原缺氧以及低温环境的信心,这也是对我们身心的一种历练。
因为我们到达即投入战斗,我们的个人行李、携行相关装备等还统一放在住宿地。大家到达后各个有条不紊地领取,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锻炼了我们队伍的默契配合。虽然大家都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作业,身份也随应急任务而改变,但是大家都是团结一心。
作为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的教官团队其中一员,我将继续发扬在任何条件下,坚持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的信心。同时也希望广大同胞惟愿一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