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 谢博韬):2018年9月,杨炳告别了服役五年的部队回到地方。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消防救援队伍的招募,对消防事业的向往和对部队生活的怀念叠加下,2019年5月杨炳加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穿上了“火焰蓝”。
作为退役军人,杨炳在体能方面并不比其他人差,但涉及到消防救援的专业知识时,他就是“白纸一张”了。“我除了体能上行,其他都不怎么会。”杨炳回忆道,“连消防员最基本的收水带都不会。”加入消防队伍时短暂的三个月集训只给杨炳提供了一个基础,来到站北六路特勤站则让他走上了学习消防救援业务技能的快速路。杨炳一方面主动向站里的老队员请教,自主加练,不断熟悉消防技能,另一方面则是在任务中学习,用他的话说是“比较喜欢出勤”,每次去消防救援现场都喜欢往前钻,“去前面能学到东西嘛。”杨炳笑着说。
杨炳在介绍水枪
在实践中学习的杨炳飞速成长,在2022年6月8日遇到了他加入消防救援队伍以来最危险也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救援现场,而6月8日这天一开始就显得不同寻常。当天凌晨,杨炳和队友们出发前去处理了一起交通事故的警情,回到队里之后,上午十点多又作为其他队伍的增援出动了一趟,到了中午,他突然听说一个化工厂发生了事故。“那时候我还在那收水带呢。”杨炳说,“刚听说的时候没太害怕。”然而当杨炳亲眼看见事故现场时,感觉瞬间不一样了。现场浓烟滚滚,数十米高的火焰在燃烧,气体泄漏声与燃烧声混合成了巨大的“嘶嘶”声,让现场所有人都听不清别人在说什么,沟通只能依靠战术板上的写写画画。在杨炳的回忆中,他一到现场就感觉心跳开始加速。
由于现场此时处于猛烈燃烧阶段,现场指挥部决定初战控火、冷却抑爆。下午三点多特勤站接到命令,需架设水炮对着火区的罐体进行冷却,杨炳和另一名队员向里推进架设水炮。巨大的噪声使对讲机失去了作用,杨炳和队友只能依靠打手势沟通,短短一百米的路他们走了30多分钟,最终完成了水炮架设。紧接着摆在特勤站面前的任务就是深入罐区关阀断料,杨炳主动请缨加入了“党员敢死队”。杨炳说:“其实关阀断料我没有太大的感觉,开头的恐惧感过了后面就没有恐惧感了。”杨炳与两名队友在水枪掩护下进入罐区关阀,但由于现场环境复杂、储罐种类多、管线密集交错,且多处被炸毁,很难判断哪条管、哪个阀门是有作用,只能通过灌区图纸判断,对有可能的位置逐个试关,最终杨炳和队友手动关闭了134个阀门。6月9日0点30分左右,关阀断料处理成功,现场火势渐小,9.81平方公里的园区得以安全。
如今的杨炳已经是站北六路特勤站战斗班的一名班长,曾经是新队员的他,现在也开始带新队员了。而杨炳最常跟新队员说的既不是他参加过的那些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也不是他身上众多的荣誉奖项,而是他加入消防救援队伍以来的一颗平常心。“我加入消防以来只想着,我尽我最大努力做好,做到问心无愧。”杨炳认真地说,“来消防不是为了立功的。”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