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安全锤逃生的时候,一定要砸车窗玻璃的四个角。假如发生事故,可以用安全锤的锉刀割开安全带,避免事故后被卡死无法逃生……”在中开高速火炬服务区加油站旁,中山市蓝天救援队队员黄兵兵手举安全锤,向来往市民耐心讲解使用方法。
近日,一场志愿者安全宣传活动在中开高速火炬服务区开展。服务区外,中山市蓝天救援队、彩虹救援队队员在加油站旁,支起一个安全宣讲摊位,为来往的驾驶员、乘客、市民科普讲解日常的安全应急知识,并送上安全锤等应急物资。这是中山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开展的安全科普活动,也是中山安全宣传走进加油站的生动体现。
南方+记者了解到,为营造“人人讲安全 个个会应急”的社会氛围,中山坚持“试点先行,点面结合”原则,在全市开展加油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安全宣传阵地建设,目前已完成首批16家试点建设工作,有效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安全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
中山市蓝天救援队、彩虹救援队队员在加油站旁,支起一个安全宣讲摊位。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安全科普“零距离”
首批加油站试点建设完成
开车驶入中江高速,一座横跨主线的银色建筑颇为引人注目。
这座4月份刚落成开放的中江高速小榄服务区,总建筑面积超1.3万平方米,既是“交通+农文旅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地标,也是中山应急安全宣传的一扇重要窗口。
中江高速小榄服务区内,安全宣传悄然渗进市民游客的心中。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走进服务区,随处可见安全宣传标语,每层楼搭乘电梯处的显示屏,餐饮休闲区入口处的LED大屏,都循环播放着极端天气避险注意事项等科普视频。
安全宣传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然渗进市民游客的心中。
“围绕服务区、加油站人流密集、车流量大的特点,我们构建了视觉覆盖、体验互动、精准触达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宣传格局。”广东通驿高速公路服务区有限公司珠三角分公司运营部经理于丛飞介绍,目前中江高速小榄服务区主要通过显示屏、展板、宣传栏等载体,展示安全知识短视频和事故案例分析,同时,通过广播循环播放危化品相关安全提示、推送天气预警,实现视觉、听觉精准传达。
中山在全市开展加油站及高速公路服务区安全宣传阵地建设。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我们希望发挥自身的国企力量、国企担当,助力中山打造更高水平的安全发展环境,帮助广大司乘人员提升安全意识。”于丛飞介绍,“下一步,我们计划在服务区常态化开展应急安全演练、企业安全开放日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安全宣传氛围。”
“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具有地理位置关键、人群流动性大、人员相对集中的特点,几乎每个镇街、交通要道都有广泛分布,将安全科普植入这些场所,能使宣传覆盖面大大增加。”中山市应急管理局政策法规和新闻宣传科科长徐小聪表示,加油站每天接待大量人员和车辆,这些人群来自各行各业,涵盖了各个年龄段和社会阶层,在加油站和服务区进行安全宣传,能够有效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同时,司乘人员相对集中,有一段相对固定的停留时间,这种“碎片化”的时间,适合接受“短而快”的安全科普,让安全意识自然而然地植入人心。
全方位、接地气、入人心
6月底宣传覆盖全市154家加油站
中开高速火炬服务区是深中通道进入中山市的第一个服务区,服务区日均人流量约有8万人次,车流高峰时达到17万车次,中国石化广东中山石油分公司安全部经理刘翀表示,“我们将构建‘线上+线下’的立体化宣传格局,实现‘制度+文化+技术’的多维度宣传手段。”
近日,一场志愿者安全宣传活动在中开高速火炬服务区开展。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在线上,中国石化广东中山石油分公司运用微信公众号积极开展安全宣传;在线下,该公司在多个加油站的广告牌、公告栏铺设安全宣传标语,在重要部位、重点位置设置应急流程、操作规程等,并与中山市应急管理局多次开展“公众开放日”现场活动。
据了解,目前,中山市应急管理局已联合中国石化广东中山石油分公司、中国石油广东销售中山分公司、中山市中油能源有限公司、广东粤宏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等,选取全市15家加油站及中江高速小榄服务区作为试点,通过建设实体宣传平台、运用动态宣传载体、联动新媒体平台、开发创意宣传产品,完成加油站安全宣传阵地建设。中山市危险化学品管理协会、中山市石油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为加油站提供专业支持和技术服务。
中江高速小榄服务区内,LED显示大屏循环播放安全科普短片。 南方+ 苏芷妍 拍摄
“安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目标是让安全理念传播到社会方方面面,让安全教育实现‘润物细无声’。”中山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6月底前,中山将完成全市154家加油站安全宣传阵地建设,构建“加油站+安全宣传”的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格局,推动公共安全宣传工作提质增效,提升全民安全素质。
从高速公路到城市街区,从物理空间到数字平台,中山正编织一张全域覆盖的安全科普网络。
这种将刚性监管转化为柔性教育的创新实践,彰显了城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当安全宣传突破“说教式”窠臼,自然融入生活场景,才能真正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社会氛围。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苏芷妍
通讯员 程晓铭
【作者】 苏芷妍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