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游泳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活动,锻炼之余,还能消暑。但近期一则#孩子在海边游泳感染“食脑虫”#的报道,引起很多家长的恐慌。“食脑虫”到底是什么?正常游水嬉戏容易中招吗?家长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有效避免孩子们遭遇这类风险呢?
两幼童戏水后相继感染“食脑虫”
近日,福建一5岁女童在游泳时感染阿米巴原虫症(俗称“食脑虫”)的消息登上热搜,而安徽合肥一位家长也发帖求助称,自己的6岁儿子感染狒狒阿米巴原虫,目前已转至上海治疗。7月2日上午,该家长告诉记者,经过药物治疗,孩子已经退烧,不过还未脱离危险。国内连续出现两例罕见的阿米巴原虫感染。专家称,“食脑虫”感染是小概率事件,但家长还是要注意,避免孩子去湖泊、溪流等天然水域游泳。
“体温最高曾到39度6左右,从前天晚上到今天没有发烧,医生说是他自己身体在恢复,可能也有用药的原因,目前精神状态还不错,就是走路有些不稳。”7月2日,家长朱女士说,“我们以为退烧后的孩子就要好了,可是医生找我们谈话,说这个病太可怕了,医院也在紧急联系对应药企,寻找正规途径购买特效药。” 此前福建一名家长在社交平台的求助称,5岁女儿在6月22日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的情况(曾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温泉),23日住医后出现抽搐,随后昏迷不醒,并转入重症监护室,6月27日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情况非常危急。最后通过网友帮助,用空运的方式购得一些治疗药物,相关新闻也登上了热搜。
福氏阿米巴病患者脑组织中的免疫荧光检测(阿米巴呈绿色)
“食脑虫”是什么?会对人体造成哪些损害?
“食脑虫”并不是真的虫子,而是一类分布于自然界中的单细胞生物阿米巴原虫。根据患儿家长在网络上发布的消息,近期受到关注的两例阿米巴原虫感染病例,分别感染了“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和“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
阿米巴病原,又被称为“食脑虫”。这到底是一种什么病原体?进入人体后,真的会把大脑吃掉吗?湖南省胸科医院综合门诊部主任、主任医师李升炉解释,“食脑虫”并不是一条虫,而是一类单细胞生物,其中最致命的有三种,一种是福氏耐格里阿米巴,一旦冲进鼻腔,可沿着嗅神经钻进大脑,引发急性阿米巴脑膜炎,进展飞快;其次还有两种——巴拉姆希阿米巴和棘阿米巴,前者更喜欢通过皮肤小伤口或吸入尘土慢慢进入体内,后者常见于隐形眼镜相关角膜炎,偶尔也攻击大脑。所以,“食脑虫”真的会吃掉大脑中的一些组织。
箭头指示为脑组织中狒狒巴卡西姆阿米巴滋养体
“食脑虫”感染遍布全球各地,在中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比利时、捷克、泰国以及南美洲、非洲等均有报道,即使在具有良好医疗条件的医院,患者采取了积极救治措施,病死率也高达97%以上。
目前这三种阿米巴原虫在全世界范围内报告病例比较少,但会对人体造成皮肤性损害,通过破溃的皮肤进入人体后,在破溃局部形成肉芽肿性改变。
此外,阿米巴原虫可以侵入到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患者出现间断或者持续性抽搐、昏睡昏迷,出现以颅内高压为表现的恶心、呕吐、头疼,大约1~2周后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神经系统病变。
2022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曾收治了一例阿米巴原虫感染患儿,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治疗,患儿才脱离了生命危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主任黄丽素曾参与过这次救治,她坦言,目前幼儿感染阿米巴原虫在治疗药物和方案上还缺乏成熟手段。现在能做的只是根据患者情况,通过多种药物联合作用、控制颅内压、手术等综合手段积极挽救患儿生命。
感染者中多见幼儿、青少年群体
“在中国,得‘食脑虫’属于罕见事件,感染概率极低,一年到头全国也难得见到几例,但感染者中多见幼儿、青少年群体。如果得了这种疾病,一旦进脑,病死率很高,发病后常在一周内迅速恶化。”李升炉说表示,“食脑虫”的早期症状像普通脑膜炎——高热、剧烈头痛、呕吐、脖子发硬,很容易被当成细菌或病毒感染,等真相大白时已错过最佳窗口。
同时,很多有效药分子大、毒性强,穿越血脑屏障困难,高剂量应用又容易带来副作用。如果要确诊“食脑虫”这种病原体,必须在脑脊液或病灶组织里找到阿米巴或做分子检测。
“食脑虫”感染常见于儿童和青壮年,且2/3的病例发生在健康的儿童身上,这或许是由于儿童筛状板上的孔多于成人。
夏日戏水该如何做好预防?
根据家长叙述,近期感染“食脑虫”的两个孩子均是玩水后出现症状。夏日戏水真的这么危险吗?
专家介绍,阿米巴原虫主要分布在自然水体和土壤等野外环境中,如湖泊、河流、温泉,还有不干净的泳池、阴沟水、潮湿泥土、腐烂植物里,尤其在温暖环境下更容易滋生。
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的感染致病示意图
“食脑虫”的感染罕见,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罕见且存活率极低,目前还没有临床试验来评估治疗方案的疗效,因此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1. 选对水域,避开风险。
避免在野外池塘、湖泊、河流中游泳、嬉水。
选择正规、按国家标准进行氯消毒的游泳池(游离氯达标的环境不适宜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生存)。
谨慎选择水上乐园,确保其水质管理规范。
2. 玩水时和结束后,做好细节。
戴上鼻夹,保护鼻腔。不干净的水中,寄生虫会通过鼻腔和皮肤开放性伤口,进入人体引发感染。记得佩戴好鼻夹,尽量避免鼻子进水;有开放性伤口的娃和大人,为了避免感染,也不建议下水。
避免搅动水底淤泥(阿米巴虫可能富集)。
离水后立即用清洁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脸,并轻柔冲洗鼻腔。
皮肤如有伤口,应做好防水防护后再下水,避免接触脏水。
3. 家庭用水,别大意。
使用加湿器、洗鼻壶时,必须装入煮沸冷却后的无菌水或专用无菌液体,切勿直接使用自来水。
4.警惕症状,及时就医
孩子在戏水后一周内,若出现突发且无法缓解的剧烈头痛、高热、颈部僵硬、呕吐或意识状态改变(如精神萎靡、嗜睡等),务必第一时间就医!
清晰告知医生孩子近期有戏水史,这一点对争取快速诊断和治疗的黄金时间至关重要。
“食脑虫”感染虽凶险,但实属极端罕见事件。理解其特性和明确的感染途径,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就能显著降低风险。家长们不必过度恐慌,更无需剥夺孩子享受清凉戏水的快乐。做好防护,安全玩水,让孩子们的暑假既清凉又安心!
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上游新闻、央广之声、三湘都市报、健康人报、长沙晚报等
上一篇:浙江新瓷电气取得可视家电开关用防护罩专利,更换较为方便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