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村民请注意!各位村民请注意!这里是勐梭镇应急广播室,气象部门发布暴雨红色预警,未来2小时内勐梭镇将出现强降雨,请地质灾害隐患点群众立即转移至应急避难所!”
7月9日,云南省普洱市西盟县勐梭镇应急广播骤然响起,用当地群众熟悉的“乡音”播报的预警信息穿透雨幕,直达全镇6个行政村76个村民小组。伴随着急促的预警声,西盟县勐梭镇2025年“1262”防汛叫应和应急综合演练正式拉开帷幕。
演练现场:从预警到转移的“黄金2小时”
演练模拟西盟县勐梭镇遭遇特大暴雨,引发山洪地质灾害。8时45分,“西盟县防汛抗旱应急工作群”发布预警信息,勐梭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经研判,立即启动Ⅰ级防汛应急响应。
“收到预警后,我们迅速启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叫应机制。”勐梭镇党委书记魏兵介绍,镇指挥部第一时间通过应急广播平台向全镇播报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在演练核心区——班母村一组地质灾害点,同步电话叫醒各组组长、网格员和地质灾害监测员;村组干部利用“大喇叭”进行“双语”喊话提醒村民;并组织村组干部、网格员、地质灾害监测员开展全覆盖巡查,一旦发现险情立即组织群众转移。
“广播里说雨太大,有危险赶紧跟着网格员到球场。”班母村一组村民扎母指着小组会议室的应急广播终端说,以前要等村干部骑摩托来喊,现在“大喇叭”一响,连山背后的人都能听见。
协调联动:“1262”机制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此次演练设置‘暴雨预警响应’‘地质灾害避险’‘指挥体系建立’三大版块。”勐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龙丹秀介绍,演练模拟班母村一组出现地质灾害险情,重点检验应急广播“叫应”效能,以及镇、村、组三级信息上报、群众紧急转移、初期指挥体系建立与运转、基层应急队伍先期响应处置等内容。
通过以班母村为试点的实战演练,检验防汛综合应急预案、方案及处置流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切实提升地质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演练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扎实的跨部门协同基础。汛期前,勐梭镇着力建立应急广播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与气象、应急、水利等部门的横向对接,将应急广播深度融入当地应急管理体系。
在“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框架下,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精准覆盖的优势,持续强化预报、预警、叫应、调度、转移避险、救灾、信息直报等方面的联动措施,确保第一时间播报重点防汛隐患、避险提示和汛情动态,推动应急广播在防汛救灾关键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基层声音:“大喇叭”筑起“生命防线”
“以前觉得应急广播就是宣传政策,现在发现它在关键时刻作用巨大!一旦有紧急情况,广播一喊话,大家听到后立马就能撤离,既方便又为群众争取了宝贵的避险时间!”班母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儿感慨地说。
目前,西盟县已建成应急广播终端438个,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及自然灾害易发区域。为科学有序、安全平稳度汛,西盟县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作用,宣传重点聚焦“引导”和“预警”,及时发布雨情、水情及防灾避险信息。采用“普通话+多种民族语”形式,播发防汛度汛相关内容。
截至目前,全县各级应急广播平台通过“乡音土话”播报天气预报306期、防汛减灾知识74期235次。各乡(镇)平台还通过广播喊话、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高频次、广覆盖地开展汛期安全宣传,持续引导群众增强防范意识,全面筑牢防汛减灾安全防线。
同时,为确保应急广播系统关键时刻稳定运行,西盟县广播电视局组建专业维修队伍,组织技术人员对应急广播机房、平台及问题终端进行检修调试,及时解决部分广播音量低、无声响、网络中断、线路阻断等问题。创新推行应急广播“积分制”运维管理激励机制,将“积分超市”作为调动基层运维力量、提升运维水平的有效载体,激发群众参与应急广播日常管理维护的积极性,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广播治理新格局,终端在线率稳定保持在94%以上。
“勐梭镇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传播快、覆盖广’的优势,将其深度融入‘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勐梭镇宣传委员黄凤表示,此次实战演练第一时间通过应急广播发布预警信息,有效检验了应急广播协调联动、快速响应的能力,实现了预警信息精确到组、叫应责任落实到人,切实打通了应急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为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下一步,西盟县将不断完善应急广播应急演练机制,定期联合水务、气象、地震等部门开展多场景演练,持续检验和优化应急广播协调联动效能,提升各部门协同配合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开展救援,保障应急广播在关键时刻“用得上、用得好、发挥实效”。(李红辉、黄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