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风、强降雨来袭,原始林区的深山峭壁上突发山火,高层建筑浓烟四起……面对极端环境,救援力量既要争分夺秒,也要兼顾安全。随着一批“空中奇兵”加入,应急救援将打开更多新的生命通道。
6月底,由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办的应急使命·2025演习分多专题举行,模拟了上述的场景。此次演习首次面向全社会征集了有关“新质救援能力”的技术、装备。南都记者注意到,在4个主题的演习中,多款无人机在不同科目中亮相。
低空救援的应用,已成为应急救援的新趋势。南都记者此前在多地采访调研中也关注到,无人机设备已在森林防火中有不少应用,它们既是空中看得更远的“眼睛”,也为在特殊地形的运输、侦察发现火点灭火救援发挥作用。
同时值得思考的是,在“救民于水火”的应急管理需求下,低空设备如何继续丰满羽翼?低空经济踏入应急领域还面临着哪些问题?
极端应急救援环境下,无人机提供了哪些新可能?
应急使命·2025演习(以下简称为演习)的极端强降雨专题,模拟了多条河段出现超警戒水位,受灾地区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道路损毁、通信瘫痪、电力中断。演习中,大中型通信无人机搭载着全网通基站,抵达灾区后提供临时通讯覆盖。在通信盲点区域,救援队伍还可利用无人机在山顶高点部署通信基站,以信号补盲。
在呼中林区,无人机向救援人员吊运补给。受访者供图
当地势复杂,或是地面道路损毁,空中力量也极大提升了物资运输效率。此前,南都记者在大兴安岭呼中区了解到,当地使用的运载无人机改装了吊载系统,可直接将扑火队员需要的补给物品投送进火场。该无人机可载重50公斤,飞行12公里。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在深山林区,借助无人机运送打火急需物资,可将时间从原来的两三个小时缩短至十几分钟。
演习中,也有大型载重无人机亮相,该无人机最大有效载荷280公斤,续航超3小时,在短路情况下向受灾群众投送急需的生活物资。
在高层火灾与悬崖峭壁间的山火扑救中,各类无人机设备也延伸了救援范围,让高险之地的火情不再“触不可及”。
携带破玻弹的无人机,击碎起火超高层建筑玻璃。演习画面
在演习的高层建筑火灾专题中,搭载着6枚破玻弹的无人机升空飞向目标楼层,发射破玻弹击碎玻璃,帮助起火高楼排烟。由于材料承重结构等限制,举高类消防车最大作业高度一般不超过100米,在超高层火灾面前常常束手无策。对此消防救援队伍与企业合作研发了“车机一体”的灭火系统,无人机能从车载机巢快速起降,可长时间作业,最大作业高度达165米,以泡沫、水灭火。
在演习的原始森林火灾专题中,面对陡崖峭壁的林火,多架无人机在空中架起水线,另有无人机悬停射水灭火。值得一提的是,在山林中,运输不便,缺少管线、水源等因素的限制,使“以水灭火”并非易事,风力灭火机在以往更为常见。福建省应急管理厅工作人员曾向南都记者介绍,在当地的“以水灭火”改革计划中,低空力量可发挥重要作用,无人机可以吊装水泵、管带帮助救援人员在山上分梯度搭建蓄水池,减少人员的体力消耗。
无人机架设水线,扑灭悬崖上的林火。演习画面
更强性能?更多功能?地方应急如何向低空要“战力”?
演习中,一款弹射式中型通信侦察无人机依靠火箭推射装置起飞,为灾区提供应急通信,该装备由应急管理部攻关研制,填补了无人机在中雨和8级以上强风等恶劣天气下实战救援的空白。
从上述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应急救援往往要面对各类极端环境,这也对低空救援力量提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要求。
一地应急管理系统人士向南都记者透露,当地与无人机企业达成合作,筹备建设无人机实验基地,企业将在基地试飞新型无人机设备。该应急系统人士表示,新机型将翻倍提升运载和续航能力。
在演习位于河南濮阳的现场,有关负责人曾向南都记者介绍,演习前的装备比测环节,设有诸多“性能门槛”以挑选最终参演的无人机设备,这些门槛有且不限于包括续航、极限载重、抗风等抗环境干扰能力,还有夜间照明、红外成像、远程实时图传等基础功能。
该负责人还表示,演习同样关注无人机设备是否在应用领域有所创新。如在演习现场,南都记者见到了一款AI大模型无人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可通过无人机等设备侦察灾情现场态势,通过AI大模型分析数据,并为物资、人车调配等提供决策建议。上述负责人表示,应急救援中,现场指挥员需要处理大量复杂多样的灾情信息,该系统可极大降低指挥员的工作强度。
还值得关注的是,地方应急向低空要“战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平衡资金投入与实际效应的问题。南都记者在某市实地调研时了解到,当地投入了千万级资金搭建了近40套无人机巢,用于防火、防汛、安全生产、道路安全等领域的监测预警。此外,当地还需每年投入百万级资金向企业购买服务,由企业人员操作无人机组的日常运行。
当地一位不愿具名的系统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达了对此模式的担忧。他认为,高额的费用让该模式难以在其他地区推广复制,此外,企业服务也难以适配应急管理24小时待命的工作节奏。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当地的无人机系统尚未发挥理想的监测预警能力,当地不少险情并不是由无人机发现预警,还有部分无人机已损坏。
采写:南都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