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途中的一处绝壁,消防员先抬着婴儿车通过。
消防员蒋寒阳用床单将婴儿裹在胸前通过绝壁。
本报记者 张宇
“目的只有一个,救人!”面对此次抗洪抢险中出现的艰难险阻,北京消防救援队伍千方百计营救被困群众,哪怕在绝境中,也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生命之桥”。
7月26日以来,全市消防救援队伍共接报涉汛警情513起,密云、怀柔、平谷3个前沿指挥部调集12个支队、1816名指战员、166部消防车、62艘舟艇,赶赴现场救援,连续奋战80余小时,截至29日中午12时,已营救转移4409名群众。
架设绳索,贴身保护群众通过
7月26日23时许,海淀消防增援怀柔二分队前往怀柔区琉璃庙镇及周边村落,途中,多处道路被山洪冲塌,只留下一侧的山体,拦住了救援队伍前进的步伐。
“像这样被洪水破坏,到处是坍塌和落石的路还有1公里。”现场消防指挥员郭世剑说,“兄弟们,我们还要继续前进,前方还有50名需要转移的群众,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救人!”
在一处被洪水冲出的绝壁,消防救援人员快速架设起救援绳索,在队员们的贴身保护下,被困群众紧抓绳索安全通过。
看到一位母亲怀抱着只有4个月大的婴儿,队员们立即上前,一组人抬起婴儿车先走,另一组人用床单将婴儿裹在一名队友胸前。
当消防员蒋寒阳用床单将4个月大的婴儿裹在胸前时,孩子稚嫩的脸庞近在咫尺。蒋寒阳刻意放轻了自己的呼吸,一是怕喘粗气吓哭孩子,二是让自己的心态“稳一稳”,因为接下来,他将抱着孩子爬过一处绝壁——一段公路被洪水冲垮,只剩裸露的山体岩石,而这处绝壁正是通往山下的必经之路。
通过绝壁前,在一处平整的路面上,蒋寒阳先将救生衣垫在最下面防硌,接着,把借来的床单叠成长条铺在上面,最后,再把孩子的婴儿被展开,“怕孩子的小胳膊挥动会碰到岩石、树枝,用婴儿被做第一层包裹时,我特意将孩子的胳膊也包了起来。”
“孩子的腰很软,一定要固定好。”在队友协助下,蒋寒阳用床单做第二层包裹,将孩子“绑”在自己胸前,“既怕太松不牢固,又怕太紧勒着孩子,我和队友小心翼翼,时刻观察孩子的反应。”孩子的父亲也在一旁鼓励:“我们要跟着消防员叔叔冒险玩儿去喽,没事,不哭,勇敢点。”
此前,消防员已经在绝壁上打锚点并架起了绳索。蒋寒阳稳了稳气息,抱着孩子转身向绝壁走去。他一手抓住绳索,一手搂着孩子,在接应队员的协助下,干脆利落地通过了绝壁,“在那紧张的1分钟内,孩子特别乖,没有一点哭闹。”
据了解,31岁的蒋寒阳是云南腾冲人,在北京当消防员已有10年,屡立战功,救援经验丰富。刚新婚的蒋寒阳还没有做父亲,这是他第一次和婴儿如此贴近。“孩子抱在怀里是那么轻那么软,但我又感觉心里的责任是那么重,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尽全力守护孩子的安全。”
铲车立功,协助消防员转移被困人员
暴雨中,密云区太师屯镇永安小区受灾严重,小区有些区域积水又深又浑浊,有些区域则被洪水冲过来的车辆、垃圾堵塞。7月28日下午,增援密云救灾的丰台消防员分两组乘坐铲车深入永安小区排查。
“还有6个人没出来,都在1号楼。”已经转移出来的居民说。消防员驾车深入小区内部,鸣笛呼叫被困居民下楼。最终,营救出6名被困人员。
记者观察到,此次抗洪救灾,铲车发挥了“生命方舟”的摆渡作用。同样是7月28日下午,在被洪水围困的密云区太师屯镇正阳小区,增援密云救灾的30名大兴消防员,乘坐铲车转移小孩、老人及行动不便人员共100余人。
救援中,消防员从居民楼的窗口一一将被困居民接到挖斗中,当挖斗“满员”后,铲车便驶出深水区,将居民送至小区外安全区域。“一个挖斗里最多能站10多个人,大大提升了我们的营救转运效率。”一名参与救援的消防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