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夏日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游泳既能消暑降温,又能锻炼全身肌肉,深受各年龄段人群喜爱。但作为医务人员,必须提醒大家:游泳时若忽视健康细节,可能暗藏风险。掌握这些知识点,才能让这项运动真正为健康加分。
1
下水前,做好“健康防护第一关”
• 评估身体状态:感冒、发烧、腹泻时千万别游泳!此时免疫力下降,泳池水质可能加重不适,也易将病菌传给他人。患有皮肤病、中耳炎、心脏病等基础疾病者,需经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下水。
• 充分热身不可少:水温通常低于体温,突然入水易引发肌肉痉挛(俗称“抽筋”),甚至导致溺水。下水前花5-10分钟活动颈肩、腰腹、四肢,如扩胸、踢腿、转腰等热身活动,入水时要先淋湿身体适应水温,再从浅水区开始活动。
• 选择正规场所:优先选择水质达标、消毒规范的泳池,观察是否有“水质检测公示”,理想氯含量应有轻微消毒水味,刺鼻气味提示过量。露天泳池建议避开正午强光,做好防晒,减少紫外线对皮肤和眼睛的伤害。
2
游泳中,警惕这些“隐形健康杀手”
• 控制时间防疲劳:普通人单次游泳建议不超过1小时,儿童和老年人更应缩短时长。长时间泡水会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出现干燥、瘙痒;过度消耗体力还可能引发头晕、心慌。
• 保护五官很重要:泳池水中的消毒剂(如氯)可能刺激眼、鼻、耳。游泳时可戴密封性好的泳镜,减少池水入眼;呛水后及时擤鼻(单侧轻擤),避免污水进入鼻窦引发炎症;上岸后可歪头单脚跳,排出耳内积水,预防中耳炎。
• 避免“憋气”坏习惯:有些人游泳时喜欢憋气潜游,这可能导致胸腔压力骤升,尤其对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来说,易诱发头晕、胸痛,甚至心脑血管意外。保持均匀呼吸,自然换气更安全。
3
上岸后,做好“收尾健康课”
• 及时清洁减少刺激:用温水冲洗全身,去除残留的消毒剂和细菌;重点清洁耳后、腋窝、腹股沟等褶皱处,避免化学物质残留引发皮肤过敏。
• 补充能量与水分:游泳消耗能量较快,上岸后可适量补充温水或淡盐水,避免喝冰水(易刺激肠胃);半小时后再吃清淡食物,如鸡蛋、水果、杂粮粥等,帮助恢复体力。
• 观察身体异常信号:若出现皮肤发红、瘙痒、脱皮,或眼睛红肿、分泌物增多,以及鼻塞、耳痛等症状,可能是泳池水质刺激或感染所致,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游泳是一项对健康非常有益的运动,但“安全”和“科学”是前提。希望大家既能享受水中的畅快,也能守护好自身健康。记住:任何运动的核心都是“适度”与“谨慎”,让我们在科学防护下,尽情感受游泳的魅力吧!